來出了王府見了些市井生活才知道,烤制的點心許多是從西域諸小國傳來的,用來烤制的爐子也是五花八門,有像桶子的,像甕的,大多是用泥糊的爐子做的。
四四方方的烤箱?呵呵。不存在的!
不過,這裡有玻璃。
進行過幾次市場調查後,瑤光又請教了吳嬤嬤,在她的建議下修改了幾次設計圖,這才在鎮上這家賣炒勺、蒸籠、銅壺等等的炊具行定製了一個烤箱。
前兩日炊具行的夥計上門報訊說“烤箱”已經得了,瑤光因要回京城沒來得及來看,現在見到成品了,原本雀躍的心頓時涼了半截,無語了好一陣。
她來之前倒是也有心理準備,這裡的人對三維空間感的圖紙可能不是理解得很好,當初定製時就很是費了一番口舌跟老闆和打製炊具的師傅們解釋。
現在造出的“烤箱”乍一看倒是有幾分現代烤箱的樣子,可最多能烤一個十二寸的蛋糕,不能更多了。
這麼大個的烤箱要是家用當然沒問題,要是想做點心賣,那可和瑤光設想的差的有點遠。她想要的是彷彿衣櫃那麼大的,分好多層的,一次能烤幾盤子上百個麵包圈的那種。
店鋪老闆一看瑤光這神情就知道東西沒做成人家要的,趕緊跟她解釋了技術難點,總之,玻璃沒有那麼大的,鐵框架也不能更大了不然加溫之後會斷裂……總而言之,能做到這個尺寸已是極限。再要不滿意,那就只能去京城請能工巧匠了。
瑤光雖然還是失望,可也知道這並非人家店鋪老闆和技術人員不努力,不想好好給她做,實在是受該時代工業水平的限制所致。就跟這裡布料的門幅都很窄是一個道理,織布機就這麼大,怎麼織出來比織布機還寬的布呢?
唉,科技水平真是影響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就這麼個四不像的烤箱,還花了二十兩銀子定製。當日是拿了八兩銀子定金,今天再付八兩,等新爐灶廚房都收拾好了,店裡的人負責安裝在其中一個新爐灶上,試了能烤制糕餅才交最後四兩銀子。
瑤光收拾好心情,好聲好氣地謝過老闆和師傅們,還很說了幾句好話。誰知道這個世界第一臺“烤箱”投入使用之後會怎麼樣呢,可不能得罪了技術人員,維修全靠他們了!萬一壞了沒人修這二十兩銀子不就打水漂了?
至於請什麼更高階的能工巧匠,根本不可能的事。
瑤光聽了師傅的解釋之後也想明白了,製作烤箱的難點之一是鐵框架,這邊用的是鍛打技術,然後土法焊接,因此不能更大,如果要再大的,焊接點太多就不能保證堅固性。
要想很堅固,以這個時代的技術,就只能直接澆築成型了。
但大周對於鐵器的管理制度是非常嚴格的。
想要買鋤頭、鐮刀、犁頭、菜鍋、菜刀之類的鐵器,有兩個途徑。一是到炊具行,二是鐵匠鋪子。
每個市鎮都有一家賣炊具的店鋪,專賣鐵鍋、鐵壺、炭盆、菜刀等物,這些東西只有幾個尺寸可選,並且全都長得差不多,因為它們全是從大周官府開的制鐵行批發的,炊具行只是將粗製的鐵鍋等物再打磨加工而已。
大周官府制鐵行幾乎壟斷了金屬加工業,就連鐵農具和日用品全都使用鑄鐵倒模製作。當然,人家還製作兵器等物。
這主意是大周開國大帝搞出來的。
據說大帝在天下歸一後將敵方將領的寶劍投入了大周第一制鐵行熔爐,開爐澆築的第一批產品就是菜鍋。
大帝對此舉很是得意,認為他這個化干戈為鐵鍋的做法比什麼“刀槍入庫”“馬放南山”浪漫得多了,還命大臣們做了不少御製詩來歌詠。
炊具行批發的鐵鍋鐵鏟菜刀都是粗糙的,得打磨之後才能使用。若是鍋子菜刀年經日久破損了,也可以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