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建築搜素吳軍的弓弩手。
龜殼陣在前方負責推進,擊殺敢於正面阻攔漢軍的大股敵軍,清除拒馬等障礙,後方的步卒進入街道兩邊的各個建築進行搜殺。就這樣,漢軍逐漸的控制了全城,包括東西兩個城門。
很快,漢軍鐵騎從東西兩個城門殺入廣陵,此時街面上的拒馬都被搬開清除乾淨。上千鐵騎在大街之上來回馳騁警戒。若還有敢在街面上露出頭的吳軍,就只有被當場斬殺的份。
到了太陽快落山時,城中已見不到活的吳軍蹤影,清點首級,只有近兩千餘吳軍屍體,想必大部分吳軍兵卒在破城之際都從水路撤回了江東。
廣陵城被漢軍攻破不久,壽春也被攻陷。至此,自廬江起到東海,長江以北的區域再無吳軍。但是吳軍的水師仍舊縱橫於長江,給屯駐江淮的漢軍造成不少麻煩。他們依仗著掌控長江水道,時不時的對長江以北的城池展開偷襲,當漢軍的鐵騎趕來時,偷襲的吳軍早已撤回到船上。
呂布開始用在滅魏任務中獲得的海量積分,生成大量槳帆戰艦,期望以此為根基來打造一支強大的水師,但光依靠系統生成,即使將人口餘額都用完,那也是不夠的。最終還得靠這些系統槳帆戰艦水手訓練土著水手。但這些都需要一個時間過程。
因此,呂布在江淮敕令內遷,原居住於江淮的平民百姓都遷居到淮河以北,做為補償,將糧稅減半。沿江的城池除了幾個大城改造為漢軍的軍事據點。其餘都被廢棄。這樣,吳軍再來襲掠將會一無所獲,只能偷雞反倒蝕把米。
果然,在內遷令完成後,基本上再沒發生過吳軍渡江偷襲的事情。只有一次,一小股吳軍冒險深入到淮河以北地區,結果被虎賁鐵騎的柺子馬追擊聚殲於離長江岸邊僅二十里處的地方。
在此後的兩三年裡,呂布都忙著內政建設,以及包括水師在內的軍隊建設。漢吳之間雖然敵對關係持續,不說大的戰事,連小規模的摩擦都很少發生,形成一種長期對峙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