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歲的王守仁而言,想到得道,進而成為聖賢,又談何容易呢?
但幸運的是,他還真在讀聖賢書中,找到了方法。
答案是四個字——
格物窮理!
聖人告訴年輕的王守仁,理是無處不在的,田地裡耕作的黃牛身上有理,你家後院擺放的破瓦罐破箱子有理,你小時候在院子裡隨手堆起來的泥巴也有理。
領悟理的方法,在於格。
至於怎麼格?
聖人沒有說。
他只是告訴你,今日格一物,明日又格一物,豁然貫通,終知天理。
十八歲的王守仁讀到這裡,和三年前在關外一樣,他又覺得自己行了。
於是義無反顧地踏上了這條尋道之路。
他的尋道之路從一根竹子開始,幾天幾夜,王守仁都在自家院子的花園裡格‘竹’,可這麼高強度的工作下來,他不僅沒有能夠順利悟到道之所在,反而是把自己給整感冒了。
於是第一次,他開始懷疑起書中的聖人之言,這樣格物,真的是對的嗎?
年輕的王守仁陷入了迷茫,他找不到答案。
而他老爹王華也是氣得夠嗆,覺得自己可能管不了這個兒子了,於是和王守仁展開了談判。
王華說,以後你想做什麼就去做,我不管你了,但有一個前提條件,你先去給我考個進士回來,畢竟你爹我雖然成就不高,但好歹是個狀元,你也不能太給我丟臉吧?
,!
王守仁想了想,覺得這個條件也不算苛刻,於是點頭答應了下來……”
“等一下,知書,成為進士這個條件都還不算苛刻嗎?我看過一個統計資料,古代全國平均下來,好像每375萬個讀書人裡面,才有一個人能考中進士吧?”
“沒錯,考進士可太難了,唐初期每年才出3-5個進士,宋代平均每年70多個,清朝科舉改成兩年一屆,人數稍多,但也是每年只有100出頭。”
即使是在數量最多的清朝,每年也才100個進士名額嗎?
太恐怖了!
聽到這個資料,很多原本對進士考試難度沒什麼概念的聽眾,都心裡發毛。
特別是明年即將高考的高中生,他們老被灌輸,高考是一場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人生大考。
但和古代考取進士相比,高考簡直就像是小兒科一樣簡單。
說個對比的概念吧,清華北大應該是大部分國內考生的終極高考目標了,單在2014年,北大一個學校在晉省的招生人數,就超過了110人!
全國新招一本生的數量更是高達365萬人!
和清朝平均一年100個進士名額相比,簡直是天堂和地獄的差別。
而在王守仁的眼中,老爹讓他考中進士這個條件,竟然是“不算苛刻”。
當概念被理清之後,大家都有點無語了。
不是,顧知書,你不是要透過節目對抗抑鬱的嗎?怎麼都把我們給整得有點抑鬱了呢?
他們突然有點理解王華的抓狂心態了,這個叫王守仁的小子,的確是很臭屁啊!
“但王守仁的確是有讀書基因遺傳的,他二十一歲第一次參加鄉試,就中了舉人,旗開得勝。
不過,由於王守仁還是堅持格物的道路,每年都花很多精力在雜七雜八的事項上,讀四書五經基本上是臨急抱佛腳,這招到了會試就不靈了。
六年內他兩次落榜,老爹王華也是一次又一次地失望。
要說一般人,這時候肯定是痛定思痛,把自己關在書房內,在房樑上懸吊一根繩子,再在房間內放一把利刃,準備刻苦用功,一雪前恥了。
(蘇洵:啊對對對,我就是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