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取了恩威並施的策略。一方面,他積極加強軍事防禦工事的建設,訓練士兵,提高軍隊戰鬥力;另一方面,他對東吳邊境地區的百姓採取懷柔政策,減輕賦稅,發展貿易,贏得了當地百姓的民心,使得東吳邊境地區的軍民對西晉逐漸產生好感,甚至有不少人前來歸附。羊祜還注重情報收集工作,對東吳的軍事部署、政治動態等了如指掌,為西晉制定對吳作戰策略提供了重要依據。
杜預則是一位博學多才、精通軍事謀略的將領。他在接替羊祜出任荊州都督後,繼承和發展了羊祜的戰略思想,進一步加強了西晉在荊州地區的軍事力量。他積極籌備糧草物資,訓練士兵,同時對東吳的軍事弱點進行深入分析,制定了詳細的作戰計劃。杜預認為,東吳雖然有長江天險,但內部政治腐敗,軍隊士氣低落,且防線漫長,難以處處兼顧。因此,他主張多路並進,對東吳實施全面進攻,使其首尾不能相顧。
王濬則是西晉水軍建設的關鍵人物。他受命在蜀地建造戰船,訓練水軍。王濬精心設計和建造了大型戰船,這些戰船不僅規模宏大,而且裝備精良,具有較強的戰鬥力。經過多年的努力,王濬打造出了一支強大的水軍艦隊,成為西晉滅吳的重要力量。
在外交策略上,西晉也對東吳展開了一系列的分化瓦解工作。東吳在孫權晚年,政治局勢逐漸陷入混亂,內部權力鬥爭激烈。孫權死後,繼位的孫亮、孫休等君主在位時間較短,且未能有效解決國內的政治問題。孫皓繼位後,更是殘暴荒淫,大興土木,濫用民力,導致東吳百姓生活困苦,社會矛盾激化。西晉利用東吳內部的矛盾,派遣使者與東吳一些有識之士和將領進行秘密聯絡,試圖勸降他們,或者在東吳內部製造混亂與分裂。例如,西晉與東吳的一些將領暗中勾結,讓他們在關鍵時刻倒戈或者按兵不動,削弱東吳的抵抗力量。同時,西晉還在東吳邊境地區散佈謠言,宣傳西晉的強大與東吳的衰敗,動搖東吳軍民的信心,從心理上瓦解東吳的防線。
經過多年的精心準備,西晉於公元 279 年正式發動滅吳之戰。司馬炎共派出六路大軍,從不同方向對東吳發起進攻。鎮軍將軍、琅琊王司馬伷率軍自下邳向塗中方向進軍;安東將軍王渾自揚州向江西方向出擊;建威將軍王戎自豫州向武昌方向進軍;平南將軍胡奮自荊州向夏口方向進攻;鎮南大將軍杜預自襄陽向江陵方向進軍;龍驤將軍王濬、廣武將軍唐彬率領水軍自巴蜀順江東下。六路大軍齊頭並進,對東吳形成了全面包圍之勢。
戰爭初期,西晉各路大軍進展順利。王濬率領的水軍順江而下,勢如破竹,先後攻克西陵、荊門、夷道等東吳沿江重鎮。由於王濬的水軍戰船高大堅固,裝備精良,且西晉水軍將士訓練有素,在水戰中佔據了明顯優勢。東吳的水軍雖然也奮力抵抗,但難以抵擋西晉水軍的強大攻勢。在長江上游的戰鬥中,杜預率領的中路軍也取得了重大突破。杜預大軍包圍江陵,江陵是東吳在長江中游的重要軍事據點,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杜預採取圍城打援的戰術,一方面對江陵城進行圍攻,另一方面派遣部隊阻擊東吳的援軍。經過激烈戰鬥,杜預成功攻克江陵,開啟了通往東吳腹地的門戶。
在長江下游地區,王渾率領的東路軍也在穩步推進。他在江西地區擊敗了東吳的守軍,逼近長江北岸。而此時,東吳皇帝孫皓派遣丞相張悌率領三萬大軍渡江迎戰西晉軍隊。張悌企圖在長江北岸與西晉軍隊決戰,以挽回敗局,但東吳軍隊此時士氣低落,戰鬥力不強。在與王渾的軍隊交戰中,東吳軍隊大敗,張悌戰死。這一戰役使得東吳在長江下游的防線徹底崩潰,西晉軍隊得以順利渡江。
隨著西晉各路大軍的不斷推進,東吳內部陷入了極度混亂。孫皓的殘暴統治使得東吳軍民對其失去了信心,紛紛投降西晉。公元 280 年,王濬率領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