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戰結束,參戰雙方都立即著手開始了戰後獎懲和內部調整,以便儘早積攢起足夠的力量來應對下次戰役。
浙江是國府核心腹地,絕對容不得有口刀抵在心尖上,這個道理黃紹竑懂,趙驥也懂。
國府方面,直接上達天聽的張大為露了個大臉,以“守禦帝陵”的大功被委任為省保安副司令,全面負責浙東地區的地方保衛工作。
南京方面雖然氣惱黃紹竑讓四明山游擊隊就在眼皮子底下坐大,但考慮到已經跟李、白翻臉的他是今後分化、拉攏桂系人馬的重要招牌,最終還是沒敢拿他怎麼樣,只是不痛不癢地申斥了幾句,叫他儘快肅清地方。
黃紹竑雖然已經離開軍隊多年,但身為與李、白齊名的桂系三巨頭之一,他打仗的本事還是沒有丟下的,不然當初也做不到一舉撲滅南昌起義的南下主力。
他很快就總結出了游擊隊的幾點關鍵優勢。
首先,游擊隊作為四明山區的地頭蛇,在大山裡作戰是有duff加成的,前幾戰也都是靠著山地伏擊作戰取得決定性的勝利的。
游擊隊比國軍更熟悉山裡的地形,知道哪裡可以屯兵,哪裡適合阻擊,哪裡能夠打伏擊,還能借助地形抑制國軍發揮重火力優勢,這是地理加成。
其次,游擊隊在幾次作戰中展現出了比國軍強得多的機動力,一方面是本身機動力就強,一方面也是因為在內線作戰不需要過多考慮敵情,可以放心大膽地全速行軍,這是速度加成。
最後,四明山周邊幾個縣已經被游擊隊滲透得往地底下深挖三尺都是紅顏色的土,國軍只要一進駐,詳細的兵力分配、出發位置等情報就事無鉅細地擺上了趙驥的案頭,而國軍進山後卻跟睜眼瞎沒區別。
明眼人打瞎子,這是情報加成。
不過游擊隊也不是全無弱點,他們最大的弱點就是山區貧瘠,人口太少,必須依賴山外的物資補給才能生存。
只要能切斷山裡與山外的聯絡,切斷兵與民之間的聯絡,那游擊隊自然而然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根之木。
掐準了游擊隊命脈的黃紹竑隨即做出調整部署,命令浙東地區的保安團分駐各縣,確保縣城安全。
再增調原北洋軍孫傳芳部改編來的第6師和剛戰敗的新15師一起,構築堡壘線封鎖四明山區的進出通道,兩個師只守不攻,堅決不準進山主動進攻,但必須要斷絕四明山內外的人員和物資來往。
如此,游擊隊的一切優勢都將無從發揮,除非他們能攻破國軍的堡壘線,前提是……他們擁有攻堅所必需的直瞄火炮。
游擊隊這邊,同樣在召開著戰後總結會。
由於繳獲了大量的武器裝備,參會的營連長們都喜氣洋洋的,因為按照之前的慣例,游擊隊大機率是要又迎來一波擴紅的浪潮。
在大家的熱情期盼中,趙驥和杜斌彬聯袂走進會場:“今天談一下咱們游擊隊的戰後安排”。
杜斌彬清清嗓子宣讀道:“上一仗是我們四明山游擊隊建立以來損失最大的一仗,共犧牲八十九人,負傷一百一十二人,其中重傷不能繼續擔任戰鬥任務的六十四人”。
通常來說,陣亡和負傷的比例會在一比三左右,但礙於當時落後的戰地急救水平,所以游擊隊的傷、亡比例幾乎接近一比一。
“隊裡會把撫卹金下發到連,各連要確保發到犧牲戰士軍屬手中,今後每月也都會有撫卹糧,確保軍屬們生活不受影響,重傷退伍的戰士隊裡也會妥善安置新的工作,各連要做好他們的思想疏導”。
杜斌彬說完,趙驥又站起身講道:“新兵補充工作已經在進行了,老規矩,還是優先從民兵裡挑選思想進步、政治可靠的人員進隊伍,儘快把傷亡缺額給補上”。
“另外,考慮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