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的壯舉,為祖國和人民立下了不朽的豐功偉績。
鄭成功在臺期間,加強了政治經濟建設,置府縣、務屯墾、廢苛稅、興學校,改善軍民關係,安撫臺灣土著,頒佈了各種法令和條例,為臺灣經濟社會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1662年6月23日(農曆5月初八)。
鄭成功因病在臺灣去世,時年39歲,葬於臺南州仔尾。在清朝統一臺灣後,康熙川八年(1699年),帝賜遷葬在南安鄭氏祖墓。
康熙帝並題寫輓聯贊曰:“四鎮多貳心,兩島屯師敢向東南爭半壁;諸王無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自清朝開始,漢人被稱奴才,從此被馴化成一群不知廉恥,道德淪喪,好死不如賴活的一群人,
再也生不出岳飛那樣的民族英雄。中國五千年受野蠻人侵略次數太多太多了,羶騷之俗浸染華夏,漢唐君臣之禮,民族文化,精神道統,士人氣節只能在古裝滬劇中找到。
滬劇《鄭成功》 唱詞:
沿著江山起起伏伏溫柔的曲線,
放馬愛的中原愛的北國和江南。
面對冰刀雪劍風雨多情的陪伴,
行軍打仗,餐風露宿和內心的感情,
珍惜蒼天賜給我的金色的華年。
做人一地肝膽 ,做人何懼艱險, 豪情不變年復一年。
做人有苦有甜 ,善惡分開兩邊, 都為夢中的明天。
力挽狂瀾拯救漢人江山,
血淹沒人間 安得太平美滿。
我真的還想再活五百年,
我真的還想再活五百年。
鄭成功38歲早逝,抗虜未成,留下慷慨遺憾!
鄭成功,是在南明末年擊退荷蘭侵略者,收復臺灣的民族英雄。
歷史上的鄭成功,並非只是一個普通的將領,他的背後依靠的是海商中的龍頭老大\"鄭氏家族\"。
鄭氏家族發家於素來以\"海禁\"著稱的明朝,是活躍在東南沿海地區的\"海商\"。當然,在禁止海上貿易的朝廷看來,鄭氏家族不是海商,而是海賊。
彼時世界正處於大航海時代,荷蘭已經完成了自己的偉大航路,將印尼的香料群島當作了自家的後花園。香料養肥了荷蘭這個不足河南省面積1\/4大的\"彈丸之地\",打出了\"海上馬車伕\"的稱號,奠定了荷蘭海上霸主的地位。
僅僅憑藉香料,便讓荷蘭如此富裕,更何況中國的茶葉、瓷器與絲綢,具讓荷蘭渴望無比。荷蘭商人開出很高的價錢收購這些\"中國特產\",在巨大的利潤之下,即便明朝有海禁政策,浙江、福建一帶的海商活動從未停止。
鄭氏集團就是眾多海商之一,與日本、荷蘭交易往來密切,鄭成功的母親田川氏,就是正兒八經的日本人。而後,鄭氏集團做到了龍頭老大的地位,可謂是東南沿海一霸。
鄭家在海邊叱吒風雲,賺得盆滿缽滿。大明朝卻並沒有做出相應的整治措施,這因為當時的明朝已經自顧不暇。此時崇禎當政,明朝內有農民起義,社會動盪不安;外有清軍吞併蒙古,像一頭猛獸一樣趴在大明的脊樑上,虎視眈眈。
偏安一隅的鄭氏集團目睹了大明的種種動盪,拋去鄭氏集團種種違禁的海上貿易活動。鄭成功生於明朝,長於明朝,有一腔忠君愛國之心,見到國家動盪,他毅然地站了出來。
鄭成功打著大明的旗號,在福建沿海一帶抵禦清軍,一度攻入過南京。只是愈進行膠著,鄭成功愈是看清,大明氣數已盡,清軍的大勢不可阻擋,負隅頑抗已經沒有意義。
一腔抱負無處施展,鄭成功萬分不甘心的撤軍。回到福建一帶時,遙望著臺灣海峽,鄭成功突然想到,臺灣此時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