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收復臺灣、建設臺灣作出了巨大貢獻。鄭成功詩作及其手書、《鄭成功與王忠孝對奕圖》《海上見聞錄定本》、延平王戶官楊英的《先王實錄》以及《稗海紀遊》等,其中《海上見聞錄定本》是非常珍貴的歷史資料。
“願煙火人間,安得太平美滿”,由於滿清入侵,鮮血戰火淹沒人間,怎麼能夠太平美滿?
為鄭成功驅逐韃子、安定中原作了說明性鋪墊;歌詞直解則為:希望人間滿是煙火,怎麼能夠太平美滿?
“這正表明了滿清鐵騎踐踏我大好河山!明末人口為一億,到偽酋福臨時全國人口只剩下1400萬人了,銳減了80%多,損失人口8000多萬!可想而知當時的鄭成功是多麼的悲憤。
“我站在風口浪尖緊握住日月旋轉”,日月為“明”,表明鄭成功反清復明的決心,也肯定了鄭成功在反清行動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真的還想再活五百年”看到韃軍佔據中原大地,而自己則力量弱小,於是發出了“再活五百年”的呼喊,可惜鄭成功英年早逝,只活了38歲!
大明朝堅持抗擊了40年,終於畫上一個句號。
鄭成功演武場遺址引位於廈門大學魯迅紀念館前的大操場處,mI當年鄭成功揮師北伐之前,曾在此選將練兵,訓練出一支擁有萬人的“鐵人軍”,後來成為收復臺灣的主力。
陳嘉庚先生當年選擇演武亭的遺址創辦廈門大學,寓意秉承先輩遺志,愛國興邦。演武亭遺址是當年鄭軍演武場上重要建築物,位於廈門大學體育場一帶。 地理位置、 簡介:鄭成功演武場遺址位於廈門大學魯迅紀念館前的大操場處,屬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在廈門大學同安樓後面的八角亭花園中發現一塊長120厘米、寬48厘米的“練膽”石刻,現存於鼓浪嶼鄭成功紀念館。陳嘉庚先生當年選擇演武亭的遺址創辦廈門大學,寓意秉承先輩遺志,愛國興邦。
當年在演武場東北、西南兩邊的山崗上,各有一道城牆,城牆裡面是一片總面積五萬多平方米的大校場。
大校場旁邊,現今廈門大學群賢樓的地方原有一個演武亭,當年鄭成功揮師北伐之前,曾在此選將練兵,每天進行操練、檢閱,訓練出一支擁有萬人的“鐵人軍”,後來成為收復臺灣的主力。
演武場規模:演武場範圍南臨廈門港,北至南普陀,其東北和西南各有一道城牆,分別稱為鎮南關和鎮北關。演武亭在今廈門大學內。
據《從徵實錄》載,明永曆十二年(1658年)三月,鄭成功因“日夜出督操練,往返殊難”,命工官馮澄世築成樓臺式演武亭於演武場上,作為他教練觀兵的駐節之地。清康熙十九年(1680)清軍攻入廈門時,由鄭經在撤退臺灣前下令焚燬。
在廈大群賢樓前曾出土“練膽”石刻一方,石刻高0.48米,寬1.02米,楷書。據考證為演武亭之石構部件。“練膽”一詞,應為鄭成功訓練士兵的要旨之一。
據阮旻錫《海上見聞錄》載,鄭成功當時是以《五梅花操法》閱練其著名的鐵人軍。
“練兵以石獅五百斤為的,力能挺起者,拔入左右武衛親軍,配以雲南弓箭,戴鐵盔、鐵臂、鐵裙,用鎖鎖定,不能脫,時謂鐵人。”
鐵人軍英勇善戰,是北伐抗清、收復臺灣的主力軍。演武亭遺址1961年被公佈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演武場是鄭成功演武練士兵的大校場,演武亭為其中主要建築,據史書記載,鄭成功於南明永曆九年(1655年,一說永曆十二年)命工官馮澄世在廈門港院東和澳仔嶺之間的操場築演武亭樓臺,以便駐宿教練觀兵。亭建成後,鄭成功親臨督練,教導。
歷史沿革:演武亭遺址位於廈門大學體育場一帶。 演武亭所在之演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