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作為一個公平的帝王,除了管理官員外,洪武帝還一併將功勳們手頭的大片土地軟硬皆施地收了回來,改為了發硬性工資。
總之,在洪武帝退位的那一年,滿朝文武都敢怒不敢言,若不是看著希望就在眼前,估計有一半的人都要「告老還鄉」去了。
好在朱標登基之後雖然礙於父親的命令,不好明著給官員加工資,卻多了逢年過節的紅包補貼。
夏季有冰耗冬季有炭耗,加上一年到頭幾乎月月都有的節日,現在大明公務員們的小日子已經比過去好上太多了。
當然,會這麼做可不是朱標太好心,主要還是因為現在的大明朝廷真的有錢。
呃,雖然這麼說挺招人恨的,但在重新疏浚黃淮河之後,無災無難的黃淮河流域交上來的糧稅足以讓周圍幾省側目,加上大明近些年來連續不斷採購的米糧,大明的存糧已經到了戶部官員不得不纏著工部官員修p建糧倉的程度。
其實在蕩平了北方草原後,多年沒有發動大型戰爭的大明本身的存糧就相當可觀,也多虧了這些老本,大明在疏浚大河的時候才沒有發生前朝那些糟心事。
被徵召的役夫全都是有償勞動,用來發餉的稻穀每天都一擔擔堆到大河邊上,幹完了活就能直接領回去。為了方便攜帶,現場還提供兌換服務,可以直接將剛發下的糧食換成布料首飾等一應生活用品。
這些東西回老家買也是大價錢,還不如現場就換了,回去是轉賣也好送人也罷都很有面子。
而且有這麼個兌換處在,役夫們感覺滿滿都是希望,每天睜眼乾活,閉眼想湊錢換個好的還是著力眼前,反而一點都沒覺得累,整體氛圍格外和諧,散工時候甚至還有些戀戀不捨。
就連去現場監工的工部官員都說從沒見過氛圍這麼好的大工程,這句話頓時就讓多少有些惴惴的洪武帝樂開了花。
只是,糧食太多也不全是好事。
大明如今的主要糧食是稻穀和小麥,雖然這兩種農作物都有麩皮保護裡頭的種仁,較為耐放,但是自然存放的糧食會隨著時間流失風味也是不爭的事實。
新米和陳米的口感差異巨大,市場差價也要差別近半,如果儲存不當,放壞了或是生蟲了就更糟糕。
於是,在揮舞著鈔票的戶部促使下,工部不得不派人研究起了糧倉的改造。
如何儲存、如何轉運,如何保證先進先出,如何設計最佳的動線都是一門學問。不過好在現在的工部已經不再是以前爹不疼娘不愛的混飯吃部門了。
在昔日的東宮匠坊併入,且重設評選機制,重新調整工部權重,首次將管理崗位交給技術人員後,大明的工部已經成為了技術宅們的天堂。
如今的工部除了在皇宮內和其他五部一樣佔據一處宅院外,在玄武湖中央的小島、應天府偏遠的郊區都各有一塊地。
玄武湖中心的小島四面都是湖水,水下也布有暗網,任何人想要靠近都只有划船一條路子,保密性極佳,而且因為寬敞、加之周圍都是水,防火效果也頗為優秀。
這樣的湖中島保密性好,環境宜人,但是建造極難,平日裡的生活補給也全靠島外輸送,所以即便是在應天府也只有兩處。
一處用來存放全國百姓戶籍的黃冊,另一處就是用來存放工部的各種機密配方了。
至於郊區,那是工部的實驗場地,因為都是半成品,所以防護上也沒那麼嚴格,但擅自靠近的也九成九是探子,正常人誰會去接近這種三日一炸雷五日一著火的地方。
是的,為了節省修補房屋的開支,這兒同樣兼了大明火藥的開發和配置。
除了一部分必要的行政官員外,工部大部分人才的補充都是自民間挖掘。
隨著匠籍地位漸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