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將這改革大業推行下去,可這守制的大帽子扣下來,也是讓他揹負了不小的壓力呀。”
就在眾人爭論不休之時,萬曆皇帝下了旨意,批准張居正奪情留任,畢竟這年幼的皇帝深知,朝廷如今的安穩與諸多改革的推進,都離不開這位首輔的操持。可這旨意一下,卻好似往那熱油鍋裡又添了一把旺火,守制派的官員們更是覺得此舉違背了祖宗禮法,紛紛上疏抗議。
吳中行率先上疏,言辭犀利,直指張居正奪情之不妥,那奏疏之中寫道:“居正素以豪傑自許,四方冠蓋望其風采,一旦有此,將使天下後世謂陛下為何如主?”這話語可謂是振聾發聵,把這事兒直接上升到了關乎皇帝聲譽的高度。趙用賢亦是緊隨其後,上疏言道:“臣竊謂居正暫留,不過數月,宜速歸葬,以全大節。”一時間,朝廷之上的氣氛緊張到了極點,彷彿一場暴風雨即將來臨。
陳生聽聞這些訊息後,心中不禁為張居正捏了一把汗,他雖理解守制派官員們維護禮法的初衷,可也深知張居正對於這大明的重要性,這兩難之境,實在是讓人揪心。而張居正面對這些彈劾與指責,心中也是五味雜陳,他在那內閣的值房之中,看著案几上堆積如山的奏疏,暗自思忖道:“我張居正一心只為這大明江山社稷,為了能讓百姓過上好日子,推行改革,可如今卻落得這般被眾人指責的境地,難道我真的做錯了嗎?可若此刻離去,那這好不容易有了起色的朝廷政務,又該如何是好啊。”
張居正最終還是決定頂住這巨大的壓力,繼續留任,他向皇帝表明了自己的心志,願以這飽受爭議的方式,繼續為朝廷效力。可那些守制派的官員們卻不肯罷休,他們覺得這是關乎禮法大義的事兒,絕不能輕易妥協。
一日,陳生正在城中的書館翻閱典籍,忽然聽到外面傳來一陣喧鬧聲,出門一看,只見一群士子模樣的人正圍在一起,義憤填膺地說著什麼。走近一聽,原來是在痛斥張居正奪情之舉,說這是破壞了祖宗定下的綱常倫理,還說要聯名上書,要求朝廷嚴懲張居正呢。陳生心中暗歎,這些士子們只知守著那書上的禮法,卻未曾考慮到這朝廷的實際局勢呀,可他也不便多言,只是默默地轉身回了書館。
而在朝堂之上,這場風波還在繼續發酵。那吏部尚書張瀚本就對張居正的一些改革舉措心懷不滿,藉著這奪情之事,故意拖延不辦,對張居正的態度也是頗為冷淡。張居正心中惱怒,卻也不好發作,畢竟這事兒越鬧越大,稍有不慎,便會引發更大的動盪。
這日,陳生去拜訪一位在禮部任職的長輩,想聽聽他對此事的看法。那長輩看著陳生,語重心長地說道:“生啊,這事兒看似只是關乎張首輔一人的去留,實則牽扯甚廣吶。這祖宗的禮法不可廢,可這朝廷的大事亦不可誤,如今兩邊都覺得自己有理,可這天下的事兒,哪有那麼簡單的黑白對錯呀,就看最後如何權衡了。”陳生聽了,若有所思地點點頭,說道:“晚輩明白,只是這兩方僵持不下,也不知何時是個頭啊。”長輩嘆了口氣道:“且看著吧,這朝堂風雲變幻,誰也說不準吶。”
就在這奪情之事鬧得沸沸揚揚之時,民間也開始有了各種傳言。有的說張居正貪戀權勢,不肯回鄉守孝;有的說朝廷如今是亂了套,連首輔都不遵禮法了。這些傳言越傳越廣,鬧得人心惶惶。陳生在城中行走,時常能聽到百姓們在街頭巷尾議論紛紛,那原本安寧的京都城,彷彿被一層陰霾所籠罩。
而在這期間,張居正一邊要應對朝廷上的彈劾與指責,一邊還要繼續推進各項改革事務。那清丈田畝的工作在各地遇到了不少阻礙,豪強大族們趁著這奪情風波,紛紛抵制,使得工作進展緩慢。張居正心急如焚,卻又分身乏術,只能不斷督促各地官員加緊辦理,可效果卻不盡如人意。
陳生偶然結識了一位從地方來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