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弘身份高貴、講禮數、又懂得進退。
劉宣雖然穿著錦袍、但骨子裡依舊是胡種。
在兩人之間,誰是更合適的談判物件,不用多說,肯定是劉弘。
更何況,劉弘提出的擱置爭議、合作開發鹽池的主張,讓趙廣眼前一亮。
三國大戰連年不休,耗盡的是漢人的底氣,便宜的是胡虜的崛起,晉國的統一與其說是國力強大後的必然,不如說是劉禪、孫皓兩個末代皇帝比司馬炎要更差、更爛。
如今,新漢雖然重建,但從河東一戰的情況來看,漢軍的底氣還不是很足,就以蒲阪這一戰為例,如果沒有趙廣超出常人的神勇表現,漢軍能不能順利擊潰諸胡,還是個未知數。
休養生息需要時間,軍隊補充,民生積累、輜重排程等等也都需要時間。
同時,在多年戰亂之後,北中國的人口已經急劇減少,一向緊俏的鹽的價格也跟著降了下來,這種情況很正常,需求少了,價格就下來了。
有人就有鹽的銷量。
晉國的人口最多,鹽的消耗量也最大,吸納了河東難民的新漢人口排第二,用鹽量也相當的大,至於南方的吳國,則另有海鹽的渠道,不從解池這邊運鹽。
真正缺鹽的是匈奴、鮮卑等胡族,他們一沒有技術,二沒有鹽工,三境內沒有鹽井,可以說什麼都沒有,唯一能做的就是從漢人那裡交易獲取鹽巴。
這種生活必需品的交易,從兩漢開始一直持續到明清,也是中原王朝對遊牧民族的優勢所在,所以,共同開發解池,晉國看似吃了虧,但實際上只要壟斷了鹽的交易價格,司馬炎照樣賺的不會比之前少。
皆大歡喜,坑胡虜的主意,趙廣自然沒有理由拒絕。
——
和劉弘一樣,劉宣也帶著和平的使命而來。
閻宇這個假諸葛亮把匈奴諸胡坑的不輕,萬餘騎卒幸運的逃回去的不到二千餘騎,其中還有不少受傷嚴重的,能不能治好活下去還很難說。
趙廣在蒲阪渡口祭典陣亡漢軍將士,離石的劉淵及匈奴諸部酋帥也在為沒有回來的勇士而痛心落淚,在悲痛之餘,各部酋帥不約而同的尋找失利責任人來。
誰該為敗仗負責?
五部大都督劉淵嗎?是他做出的決定,也是他號召徵募的諸胡勇士?
當聽到五部開始有陣陣的抱怨時,劉淵有點慌了,畢竟,他這個五部大都督上位的時間還不長,只有區區一年不到。
人心要是不穩,那等待劉淵的將是被推翻、被殺死的下場。
急於緩解內部矛盾的劉淵,在與劉宣、文立等心腹商議之後,決定採取對內對外兩步措施。
對外方面,劉淵也遣出一向信任的劉宣為使節,前往關中與趙廣會面,劉淵也沒有多大的奢望,主要就是希望漢匈停戰,讓他有機會先穩定一下內部。
要想停戰,當然要付出代價。
劉淵給予劉宣的底線是賠償皮毛、牛羊等特產,要是趙廣願意接收幷州一帶的漢人的話,也可以拿來充抵,至於戰馬那是萬萬不能給的。
劉宣這個匈奴貴族能言會道,又學習了漢人的文化,但就骨子裡來說,卻是比劉淵更加的胡化,他的夢想就是再一次建立一個橫跨北方的大匈奴帝國。
對匈奴這樣馴不服的胡虜,趙廣當然不會客氣,代表新漢一方談判的是老臣諸葛緒,剛剛從長安趕來的諸葛緒很有談判的經驗,以他的年紀和資歷,也足以鎮得住劉宣。
經過長達一個多月的談判,漢匈兩方終於達成了一攬子的停戰協議。
為彌補新漢的損失,匈奴五部接下來將每年向新漢提供二千頭牛、三千隻羊,同時,世居幷州太原一帶的漢民六千餘戶、三萬人丁也將集體遷往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