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等官職。景元五年(264 年),鍾會在蜀地作亂,司馬昭準備西征,命山濤鎮守鄴城,並代理行軍司馬一職,還撥給其五百親兵。同年,山濤受封為新沓子,並轉為相國左長史,統領別營兵。司馬昭曾讓長子司馬炎拜見他。司馬昭想將世子之位傳給小兒子司馬攸,山濤認為廢長子立少子違背禮制,會影響國家安危,司馬炎最終得以被定為世子,還親自拜謝山濤。
西晉為官:鹹熙二年十二月丙寅(266 年 2 月 8 日),魏元帝曹奐禪位給司馬炎,司馬炎任命山濤為大鴻臚,護送陳留王曹奐返回鄴。同年,山濤加奉車都尉,進爵新沓伯。之後,山濤在西晉朝廷擔任過冀州刺史、侍中、尚書、太子少傅、右僕射等職務,還曾多次負責遴選官吏。
晚年及去世:山濤曾多次以年老病重為由辭官,但均未被司馬炎允許。太康三年(282 年),司馬炎下詔升授山濤為司徒,山濤堅決推辭。司馬炎不允,下令不准他再上表辭職,並派使者將印綬交給臥病在床的山濤。山濤未接,帶病乘車回家。太康四年正月戊午(283 年 3 月 3 日),山濤去世,終年七十九歲。司馬炎以太牢禮儀祭祀他,諡號“康”。
2. 思想特點:
玄儒兼治:在處理現實與理想的關係問題上,山濤致力於名教與自然的結合。他有儒家用世進取、幹名求祿的功利思想,希望透過參與政治來實現自己的抱負和理想。同時,他也將老莊超脫物外的精神,具體化為儲存自身的實踐,以處柔不爭的方式應對世事,在名利財貨面前,始終以“賤物貴身”為準則。
3. 政治貢獻:
選拔人才:山濤在選拔人才方面眼光獨到。他任冀州刺史時,甄別選拔隱士、查訪賢才,表揚徵召三十多人,都顯名於當世,當地風俗也為之改變。他兩次擔任遴選官吏一職,為舉薦官吏所寫奏章被世人稱為《山公啟事》,選用的官吏都是有用的人才。
建議時政:山濤曾反對廢除州郡武備,認為這不利於國家的穩定,後來的局勢發展也證明了他的觀點的正確性。
4. 人物評價:
晉文帝司馬昭認為山濤辦事清廉高明,文雅的品行超出世人;東晉名士孫綽以東晉高僧法護比山濤;唐朝宰相房玄齡認為山濤在當官和侍奉親人這兩件事上做到了兩全其美。
總的來說,山濤是魏晉時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和文學家,他在政治上有一定的作為,為西晉的穩定和發展做出了貢獻;在文學和思想方面,也有自己的獨特見解和成就。
向秀(約 227 年 - 272 年),字子期,河內懷縣人,是魏晉時期的哲學家、文學家,“竹林七賢”之一。以下是對他的具體介紹:
1. 生平經歷:
早年隱居:向秀少年時即以文章俊秀聞名鄉里,後來研讀《莊子》頗有心得,於鄉里講學時被山濤所知,二人遂成忘年之交。在山濤的接引之下,向秀結識了嵇康與阮籍,同為“竹林之遊”。向秀好讀書,與嵇康、呂安等人友善,但不善喝酒。嵇康喜好打鐵,經常可以看到向秀在嵇康家門前的柳樹下為其鼓風,二人配合默契,同時也以此補貼家用。向秀還經常去呂安家幫他侍弄菜園子,三人情投意合。
被迫出仕:景元四年(263 年),嵇康和呂安被司馬昭殺害,向秀按照本郡的計劃前往洛陽,受到司馬昭的接見。此後,他從散騎侍郎官升至黃門侍郎和散騎常侍。但向秀在朝並不積極任職,只是留下做官的痕跡而已,最後在任上去世。
2. 主要思想:
順名教而任自然:這是向秀玄學思想體系中的重要觀點。名教是以名為教,本是儒家思想的代名詞;自然,崇尚天然、本然,本是老莊思想的代名詞。向秀的這一思想導源於《莊子》的“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