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諸郡。袁紹曾憑藉烏桓的軍隊打敗公孫瓚,並與烏桓單于蹋頓和親。
曹魏時期:
官渡之戰袁紹敗給曹操後,袁紹次子袁尚帶著十萬軍民投奔蹋頓。曹操為消滅袁紹殘餘勢力,於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親率部隊遠征烏桓,在柳城境內的白狼山與烏桓軍相遇。曹操令張遼急襲烏桓,斬殺烏桓單于蹋頓,先後降服烏桓軍民二十餘萬。曹操將三郡烏桓降者分配至鄴城附近諸郡或幽、並二州,還選出健壯計程車兵隨軍作戰,三郡烏桓也被稱為“天下名騎”。
3. 社會經濟:
畜牧業:烏桓以畜牧業為主,馬、牛、羊甚多,這些不僅是他們衣食的來源,也是婚嫁的“聘禮”,同時還是向匈奴交納的貢稅及與漢進行朝貢或互市的物品。由於烏桓所處山地森林環境,其畜牧業更適於經營冬夏兩季之間的小半徑倒場半遊牧。
狩獵業:狩獵在烏桓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各種野獸的皮是向匈奴繳納貢獻和與漢關市貿易的重要物品。
農業:烏桓人在進入西拉木倫河流域後逐漸定居,兼事一些農業。他們按節氣變化耕種,農作物主要有青穄、東廧等耐寒作物,但受自然條件限制,農作物種類有限,農業發展水平較低。
手工業:烏桓的手工業有一定發展,主要有冶鐵業、紡織業、陶器業等。烏桓男子能作弓矢鞍勒,鍛金鐵為兵器;婦女能刺韋作文繡,織毿氍;西岔溝出土的文物也反映出西漢時期當地烏桓人的陶器業有一定規模。
4. 民族融合:
烏桓被曹操擊敗後,逐漸衰落。除了遼東、遼西、右北平三郡烏桓內遷外,其他諸郡烏桓大多留居原地,並保有一定實力。西晉初,幽州北邊障塞內外的烏桓歸附鮮卑,並逐漸與鮮卑融合,有一部分最後加入庫莫奚之中。魏晉以後,烏桓與其他諸族錯居雜處,民族成分發生了變化,形成所謂的“雜胡”。幽州和幷州的烏桓逐漸內遷,遍佈於今河北省的中部和南部,一部分被同化於漢族,另一部分加入了鮮卑,最終隨鮮卑漢化而同化於漢族。
總的來說,烏桓在歷史上曾是活躍在北方的重要遊牧民族,對中國古代北方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其發展歷程與周邊民族和中原王朝的關係密切,隨著歷史的發展,烏桓逐漸融入了其他民族之中。
說到這兒我們再來提一下曹魏跟烏桓之間的那些事兒。
曹魏政權處理與烏桓的關係主要透過以下方式:
1. 武力征討:
背景: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烏桓勢力得到發展。袁紹被曹操擊敗後,其子袁熙、袁尚投奔烏桓族首領蹋頓,蹋頓收留袁氏兄弟並多次入塞為害,這成為曹操征討烏桓的直接原因。
過程:公元207年,曹操為徹底消滅袁氏殘餘勢力,親率大軍北征烏桓。在行軍途中,曹操克服了道路阻塞等困難,聽取田疇建議改道奇襲。在白狼山與烏桓軍隊遭遇,曹操麾下大將張遼率領先鋒部隊大破烏桓軍,斬殺蹋頓及名王多人,胡、漢降者二十餘萬口。
2. 遷徙安置:曹操在擊敗烏桓後,將烏桓人以及之前被烏桓人掠去的十萬戶漢人遷至內地。這樣做既可以增加曹魏政權的稅收,又能瓦解烏桓的軍事力量,使其難以再次形成強大的反抗勢力。
3. 收編利用:曹操挑選烏桓中的精壯編為騎兵,“由是三郡烏桓為天下名騎”。這些烏桓騎兵成為曹操軍事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曹魏政權的征戰效力。
4. 分而治之:曹魏政權將不同地區的烏桓部落劃分為不同的行政區域,由不同的官員進行管理,防止他們聯合起來反抗曹魏政權。
5. 懷柔政策:曹魏政權也採取懷柔政策,任命一些烏桓部落的首領為官員,讓他們管理本部落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