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先鋒,率領土兵奪關斬將。他先後攻克金湯城、宥州等地,燒燬西夏糧草數萬,收繳帳篷二千三百隻,俘虜五千七百人。在 4 年時間裡,參加了大小 25 次戰役,身中 8 箭,但從不畏怯。他每戰披頭散髮,戴銅面具,一馬當先,所向披靡,聲名也隨之大振。
狄青的表現受到了戍邊名臣范仲淹、韓琦的器重,范仲淹教他讀《左氏春秋》,狄青從此改變志趣,讀起書來,終於精通秦漢以來將帥的兵法,更加知名。他也因此一路晉升,累遷至彰化軍節度使等職。
3. 平定儂智高之亂:
皇佑四年(1052 年),廣西少數民族首領儂智高起兵反宋,自稱仁惠皇帝,攻陷邕州,又攻破了沿江的九個州,包圍廣州城,嶺外一帶騷動不安。宋軍多次征討無果,狄青自告奮勇,上表請行。
狄青受命之後,整肅軍紀,處死了不聽號令擅自出擊導致大敗的將領陳曙等人,使軍威大振。他還命令部隊按兵不動,從各地調撥、屯集了大批的糧草。之後,他趁敵不備,突然把軍隊分為先、中、後三軍,自己親率先軍火速出擊,一舉奪得崑崙關,佔取了有利地形,大敗叛軍,追擊了五十里,斬了數千首級。儂智高在夜間縱火燒城後逃走。狄青收復邕州,殲敵萬餘人。
4. 擔任樞密使及結局:
班師回朝後,狄青因戰功卓著被任命為樞密使。但由於宋朝重文輕武的政策,狄青受到文官集團的排擠。諫官因狄青家的狗生角,並且多次發光等事,認為這是不祥之兆,請求將他調出京師以便保全他的聲譽,但皇上沒有答覆。
嘉佑年間,京師發大水,狄青避水將家搬到相國寺,竟在佛殿上居住,民間對此頗有疑惑議論。朝廷便降狄青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離京出任陳州知州。到陳州之後,朝廷仍不放心,每半個月就遣中使前去,名曰撫問,實則監視。狄青已被謠言中傷搞得惶惶不安,“驚疑終日”。嘉佑二年(1057 年)二月,狄青因嘴上生毒瘡,抑鬱而終。
總的來說,狄青是北宋時期一位傑出的將領,他為保衛北宋的邊疆安全立下了赫赫戰功。他的軍事才能和英勇表現得到了後世的認可和讚譽,但他的悲劇結局也反映了北宋時期武將的艱難處境。
宋仁宗趙禎(公元1010 年 5 月 30 日 - 公元 1063 年 4 月 30 日),原名趙受益,是北宋王朝的第四位皇帝(公元1022 年 3 月 23 日 - 公元 1063 年 4 月 30 日在位),宋真宗趙恆的第六個兒子,母親是李宸妃。以下是對他的具體介紹:
1. 早年經歷:
宋仁宗趙禎從小被宋真宗趙恆的章獻皇后收養為養子。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 年)被封為慶國公,次年被封為壽春郡王,曾在資善堂進行講學活動。天禧元年(公元1017 年)兼任中書令,次年進封為升王。天禧二年(公元1018 年)被立為皇太子,趙受益改名為趙禎。
2. 太后輔政與親政:
乾興元年(1022 年)宋真宗趙恆駕崩,趙禎即位,因年幼,軍國大事全憑劉太后做主,這是劉太后的專政時期。明道二年(公元1033 年)三月,劉太后病逝,趙禎開始親政。
3. 政治作為:
推行新政:慶曆三年(公元1043 年),為了改變北宋多年以來的積貧積弱現象,在宋仁宗的支援下,參知政事范仲淹展開“慶曆新政”,採取了精貢舉、抑僥倖、重農桑等重要措施,但因反對勢力的阻礙最終失敗。
善於納諫:宋仁宗在位期間,虛心納諫,能夠聽取大臣的意見。例如,御史包拯曾多次犯顏直諫,甚至口水濺到宋仁宗臉上,他也依然能接受包拯的建議。
官員選拔與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