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還是想要出去看看這個想法對大明人的誘惑力實在太強,就在批准了沐英的辭呈,並且送走了接棒的沐春後沒過多久,木白收到了猶如雪花片一般飄來的請辭奏書。
仔細算算,朝堂裡有將近三分之一的崗位都給他遞交了辭職信,並且在約談後,他們都扭捏地表示要追隨朱標一起離開。
木白從震驚到平靜,只用了不到小半旬,最初他只是有些懷疑,但當他將這些人的身世背景連成線之後就發現……這些人的離職恐怕是老父親給他的禮物。
他們或是兩朝老臣,德高望重,桃李滿天下,或是開國功臣或是功勳之後,身份地位都相當特殊,如今他們一動,騰出來的位置正好可以讓木白的小夥伴們一一填上。
這算什麼?都要把重擔丟給他了,就別搞這種臨走前的溫柔啊。
木白捏著譜系圖好半晌後嘆了口氣,將其引了火燭。火光溫柔地捲上了宣紙,隨著他的鬆手,這張薄薄的宣紙輕飄飄得落在金磚之上,在幾個撲稜之後被火焰吞沒。
好吧,看在他爹還是有些良心的份上……原諒他啦!
木白哼了一聲,抬手在幾份官員的請辭奏摺上劃上了紅批。
建文八年,公元1399年,夏,帝禪位。
同年秋,十四世紀最大的一艘巨輪離開了劉家港,搭載著大明帝國的開國皇帝和
公元1400年,十五世紀開幕的第一年對於生活在大明朝代的人們來說和過往的日子沒有什麼兩樣。
如果硬要說不同,那就是大明的皇位上坐上了一個還沒到而立之年的小夥子,而且讓人稀奇的是,大明的皇帝走的還是禪讓的路子,而不是父死子繼。
坦白說,這一舉動給經歷了頻繁換皇的大明民眾帶來了更多的安全感,在華夏文化中,“讓”這個字是極其神聖的,可謂是人性最高的美德。
“讓”這個動作首先是你得真正擁有,只有將自己真正擁有的東西轉給別人,才談得上是讓。在這個過程中必須是主動的,不是他人逼迫,更不可是攜恩求報,有一分一毫他人的因素都不算,只有如此才叫“讓”。
這一個小小的動作中充斥著對人性的考驗,也是人和自身慾望的博弈,而正因為其中難度,這個詞才會成為華夏人千百年間的追求,而皇帝的禪讓更是被認定是“讓”中之首。
畢竟這世間可沒有什麼東西能夠比坐擁天下更富貴,也沒有什麼行為,能夠比一個人將整個天下在沒有外力脅迫的情況下轉手他人更偉大了。
當然,其實文化人們最崇尚的禪讓制度其實是堯舜帝的禪讓,也就是將皇位讓給世間有才之人,而非自己的血脈親族,而接下這片江山的人也要有這個膽量和魄力,如此方能成就一段佳話。
但這一點實在是太難太難,堯禪位給舜,舜帝亦是千挑萬選,最終選擇了“三過家門而不入”的禹為帝,但即便是如此因公忘私,框定九州的大禹在得到首領之位後都沒能像他的前輩一樣擇才者而讓之,而是給了血脈者繼承,可見此舉有多挑戰人性。
歷史走過了三千多年,除卻被迫讓位的,真正做出禪讓舉動的也只有開頭的堯舜二帝,於是文人們退而求其次,認為帝皇在位時對江山負責,將皇位讓給更年輕更有才的後輩也算得上是“禪讓”。
但就算這樣,嚴格來說真正搞了禪位的也只有洪武帝一個人,啊,現在又多了一個。
雖然大家對於侍奉的主君能如此有道德和為君的覺悟很高興也很自豪,但這個節奏未免有些太緊迫啦!尤其是在當今的登基儀式上,不知道是不是錯覺,年輕的帝王全身散發著的都是不開心和蠢蠢欲動的氣息啊,而且新上任的陛下看著兩位殿下的眼神,那嚮往……總讓人有種很不安的感覺。
他們的大明不會變成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