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採用了誘敵深入之計,佯裝敗退,將趙軍主力引誘到秦軍的包圍圈中。然後,秦軍切斷了趙軍的退路和糧道,將趙軍包圍在長平地區。趙括多次組織突圍,但均未能成功。在被圍困了四十六天後,趙括親自率軍突圍,結果被秦軍射殺。趙軍群龍無首,四十萬趙軍向秦軍投降。白起認為趙軍降卒眾多,恐其譁變,於是下令將四十萬趙軍降卒全部坑殺,只放回了二百四十名年幼的趙軍士兵回趙國報信。長平之戰以趙國的慘敗而告終。
三、長平之戰對戰國局勢的影響
(一)軍事格局的重大改變
1. 趙國軍事力量遭受毀滅性打擊
長平之戰中,趙國損失了四十萬精銳部隊,這幾乎是趙國的全部主力。趙國的軍事人才也在這場戰爭中大量凋零,如趙括戰死,廉頗被罷黜等。趙國從此元氣大傷,在軍事上再也無力單獨與秦國抗衡,從一個能與秦國爭霸的軍事強國淪為二流國家,其軍事防禦體系也被嚴重破壞,國內防禦空虛,邊境地區不斷受到秦國及其他鄰國的侵擾。
2. 秦國軍事優勢進一步鞏固
秦國在長平之戰中雖然也付出了一定的代價,但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透過這場戰役,秦國消滅了趙國的有生力量,進一步彰顯了其強大的軍事力量,在戰國諸雄中確立了絕對的軍事優勢。此後,秦國在軍事上更加肆無忌憚地向東方各國發動進攻,其他國家面對秦國的軍事壓力,幾乎毫無還手之力,戰國的軍事平衡被徹底打破,秦國統一天下的軍事障礙大大減少。
(二)政治格局的深刻變革
1. 趙國國內政治動盪不安
長平之戰的慘敗使趙國國內政治陷入混亂。趙王因決策失誤導致戰爭失敗,受到國內臣民的指責,其威望受到極大損害。趙國朝廷內部也出現了相互推諉責任、爭權奪利的現象,政治凝聚力大幅下降。趙國在外交上也陷入孤立,原本與趙國結盟的國家,看到趙國的衰敗,紛紛重新審視與趙國的關係,有的甚至轉而與秦國交好。
2. 秦國政治影響力急劇擴張
秦國在長平之戰勝利後,其政治影響力迅速擴充套件到整個戰國。各國對秦國的恐懼進一步加深,許多小國開始主動向秦國示好,尋求秦國的庇護或與秦國建立附屬關係。秦國在山東六國中的政治話語權大大增強,能夠更加有效地運用政治手段分化瓦解各國的聯盟,為其後續的統一戰爭創造了有利的政治條件。
(三)外交格局的重新洗牌
1. 合縱聯盟的徹底瓦解
長平之戰前,山東六國為了抵禦秦國的東進,曾多次嘗試合縱抗秦。然而,長平之戰中趙國的失敗,使合縱聯盟遭受重創。各國看到趙國在與秦國的對抗中如此慘敗,對合縱抗秦的信心產生了極大動搖。戰後,各國之間的矛盾和利益衝突進一步加劇,難以再形成有效的合縱聯盟。例如,齊國在長平之戰期間採取中立態度,戰後也繼續奉行孤立主義政策,與其他國家缺乏有效的合作與互助。
2. 連橫策略的全面推進
與合縱聯盟的瓦解相對應,秦國的連橫策略得以全面推進。秦國利用各國之間的矛盾和對秦國的恐懼心理,透過威逼利誘等手段,與各國分別建立雙邊關係,使各國之間相互制約,無法形成統一的抗秦力量。例如,秦國與魏國、韓國等國簽訂不平等條約,迫使這些國家割地賠款,並在其國內駐軍,將這些國家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從而進一步孤立了趙國等仍有一定抵抗能力的國家。
(四)經濟格局的調整與失衡
1. 趙國經濟陷入困境
長平之戰使趙國的經濟陷入了極度困境。戰爭期間,趙國耗費了大量的糧食、物資和錢財來維持軍隊的作戰。四十萬軍隊的覆滅,意味著趙國失去了大量的勞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