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天下三分,蜀漢政權在劉備的領導下,經歷了一系列的發展與擴張。然而,關羽失荊州這一重大變故,猶如一顆巨石投入平靜的湖面,激起千層浪,徹底改變了蜀漢的戰略格局,也為夷陵之戰的爆發埋下了伏筆。夷陵之戰,作為蜀漢歷史上的一場關鍵戰役,對蜀漢政權產生了極為深遠且災難性的影響,使其在政治、軍事、經濟等多方面遭受重創,從此元氣大傷,逐漸走向衰落。
關羽威震華夏之後,由於東吳呂蒙的白衣渡江,荊州迅速淪陷,關羽也兵敗被殺。這一噩耗傳來,劉備悲痛欲絕,同時也被憤怒衝昏了頭腦。荊州對於蜀漢而言,不僅僅是一塊戰略要地,更是劉備集團興復漢室宏偉藍圖中的重要拼圖。它是諸葛亮“隆中對”戰略裡,蜀漢出兵北伐的兩大基地之一,與益州相互呼應,形成對曹魏政權的鉗形攻勢。如今荊州失守,意味著蜀漢的戰略規劃被嚴重破壞,劉備無論從情感上還是從戰略考量上,都無法接受這一現實。於是,他不顧眾多臣子的勸諫,毅然決定舉全國之力,東征東吳,企圖奪回荊州,為關羽報仇雪恨。
劉備在出徵前,進行了大規模的軍事動員。他調集了蜀漢境內幾乎所有能征善戰的將領和精銳部隊,包括張飛所部。然而,不幸的是,張飛在出徵前被部將範強、張達所殺,二人帶著張飛的首級投奔東吳,這無疑給劉備的東征大軍又蒙上了一層陰影。但劉備復仇心切,絲毫沒有動搖其進攻東吳的決心。蜀漢大軍水陸並進,氣勢洶洶地向東吳進發。
東吳方面,在奪取荊州後,孫權也深知劉備不會善罷甘休。他一方面加強了荊州地區的防禦力量,任命陸遜為大都督,統率諸軍抵禦蜀漢的進攻;另一方面,積極開展外交活動,向曹魏稱臣,以避免兩線作戰的困境。陸遜,這位年輕而富有才華的將領,肩負起了保衛東吳的重任。他深知劉備軍隊來勢洶洶,士氣正盛,且蜀軍在經歷了多年的征戰後,積累了豐富的作戰經驗,戰鬥力不容小覷。因此,陸遜採取了避其鋒芒、堅守不出的戰略方針。
蜀漢大軍進入東吳境內後,初期進展較為順利。劉備憑藉著其軍隊的高昂士氣和自身的軍事威望,迅速攻佔了東吳的一些邊境地區。但隨著深入東吳腹地,蜀漢軍隊面臨的困難逐漸增多。東吳的防禦工事堅固,陸遜指揮有方,他利用東吳境內多山川河流的地理優勢,將軍隊佈置在有利地形上,堅守營寨,任憑蜀漢軍隊如何挑戰,就是不出戰。劉備見東吳軍隊堅守不出,心中焦急萬分。他深知自己的軍隊遠離本土,糧草供應是一個大問題,如果不能迅速與東吳軍隊決戰並取得勝利,時間一長,必然會陷入困境。於是,劉備試圖透過分兵多路進攻,尋找東吳防線的薄弱環節,但陸遜的防禦體系嚴密,蜀漢軍隊始終未能找到有效的突破口。
在雙方對峙數月之後,蜀漢軍隊計程車氣逐漸低落,士兵們開始疲憊不堪。而此時正值夏季,天氣炎熱,蜀漢軍隊由於長時間駐紮在江邊,營地狹窄,通風不暢,軍中疾病流行,大量士兵生病倒下,這嚴重削弱了蜀漢軍隊的戰鬥力。劉備無奈之下,只得將水軍撤到岸上,與陸軍會合,把營地駐紮在深山密林之中,以避暑氣,並等待戰機。
陸遜敏銳地察覺到了蜀漢軍隊的這一變化,他認為反攻的時機已經成熟。於是,他精心策劃了一場火攻戰役。在一個風勢較大的夜晚,陸遜命令士兵們攜帶茅草等易燃物,悄悄潛入蜀漢軍營附近。當接近蜀軍營地時,東吳士兵同時點火,火勢藉助風勢迅速蔓延。蜀漢軍隊由於營地相連,且多為木質結構,一時間火光沖天,士兵們在睡夢中被驚醒,頓時陷入一片混亂。劉備在慌亂中組織軍隊抵抗,但為時已晚。東吳軍隊趁勢發起全面進攻,蜀漢軍隊在大火和東吳軍隊的雙重夾擊下,傷亡慘重,紛紛潰敗。劉備率領殘軍拼命突圍,在趙雲的接應下,才得以逃到白帝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