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極為動盪且精彩絕倫的時代,從公元前 475 年至公元前 221 年,持續了約兩百多年。這一時期,周王室衰微,諸侯勢力急劇膨脹,形成了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個主要諸侯國並立爭雄的局面,史稱“戰國七雄”。各國為了爭奪土地、人口和資源,展開了曠日持久、波瀾壯闊的兼併戰爭,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也發生了深刻變革,可謂是風雲變幻、英雄輩出。
戰國初期,晉國因內部卿大夫勢力爭鬥,最終被韓、趙、魏三家瓜分,史稱“三家分晉”。齊國也發生了田氏代齊的變故,田氏取代姜姓成為齊國國君。這些事件標誌著春秋時期的舊有秩序徹底瓦解,戰國時代拉開了帷幕。
魏國在戰國初期率先崛起。魏文侯任用李悝進行變法,李悝在政治上主張廢除世卿世祿制,選賢任能,使一大批有才能的人得以進入魏國朝堂;經濟上實行“盡地力之教”,鼓勵農民精耕細作,提高土地利用率,還推行平糴法,穩定物價,防止商人壟斷糧食市場,保障了農民和城市居民的利益;法制方面,他制定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比較系統的成文法典《法經》,以法治國,規範社會秩序。在軍事上,吳起建立了魏武卒,這是一支經過嚴格選拔和訓練的精銳步兵部隊。他們身披重甲,手執長戟,能開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日行軍百里。憑藉這支強大的軍隊,魏國在對外戰爭中屢獲佳績,向西攻佔了秦國的河西之地,向北越過趙國,伐滅中山國,成為當時的頭號強國。
與此同時,楚國也在楚悼王時期進行了變法。吳起從魏國來到楚國後,受到楚悼王的重用。他針對楚國貴族勢力過大、政治腐敗等問題,採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在政治上,打擊舊貴族的特權,規定凡封君的子孫已傳三代的收回爵祿,疏遠的公族一律廢除公族籍,將節省下來的財富和土地用於獎勵軍功和選拔賢才;軍事上,加強軍隊訓練,提高士兵待遇,增強了楚國軍隊的戰鬥力;經濟上,鼓勵開墾荒地,發展生產。吳起變法使楚國迅速強盛起來,向南平定百越,向北抵禦韓、趙、魏的擴張,向西征討秦國,在諸侯中威望大增。然而,楚悼王去世後,吳起被舊貴族殺害,變法中途夭折,楚國的發展勢頭也受到一定遏制。
齊國在齊威王統治時期,任用鄒忌為相進行改革。鄒忌以善於諷諫著稱,他透過與徐公比美,巧妙地勸說齊威王廣開言路,虛心納諫。齊威王接受了他的建議,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議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此令一出,齊國朝堂上下言路大開,政治日益清明。在軍事上,齊威王任用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透過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兩次大敗魏國,使魏國的霸權從此衰落,齊國則成為東方的強國,與西方的秦國形成東西對峙之勢。
秦國在戰國初期相對落後,但秦孝公決心改變這種局面,釋出求賢令,吸引了衛鞅(商鞅)入秦。商鞅先後進行了兩次變法。第一次變法主要內容包括:頒佈法律,制定連坐法,加強對民眾的控制;獎勵軍功,廢除世卿世祿制,按軍功授爵,激發了秦人的戰鬥熱情;重農抑商,獎勵耕織,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第二次變法進一步深化:廢除井田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土地買賣,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推行縣制,加強中央集權;統一度量衡,促進了秦國國內的經濟交流與發展。商鞅變法是戰國時期最為徹底、全面的變法運動,使秦國從一個被東方各國輕視的西陲小國,迅速崛起為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的國家,為秦國日後統一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各國變法圖強的同時,戰國時期的外交活動也十分頻繁複雜,形成了合縱連橫的戰略格局。合縱即“合眾弱以攻一強”,是指戰國時期蘇秦等縱橫家遊說山東六國諸侯聯合起來,共同對抗秦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