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漢室衰微,天下大亂,各路諸侯紛紛崛起,逐鹿中原。在這一片紛爭之中,劉備以其漢室宗親的身份和興復漢室的遠大抱負,踏上了艱難的崛起之路,而諸葛亮的出山則成為了他命運的重大轉折點,為其日後建立蜀漢政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劉備,字玄德,自稱是中山靖王之後,雖出身皇族,但到他這一代時,家道已經中落,只能靠織蓆販履為生。然而,劉備自幼便胸懷大志,他不甘於平凡,一心想要恢復漢室的榮耀與威嚴。在那個動盪的時代,劉備憑藉著其仁義之名,吸引了一批志同道合的人追隨左右。關羽和張飛便是最早與他結義的兄弟,三人情同手足,在涿郡起兵,開始了他們的征戰生涯。
起初,劉備的勢力非常弱小,在諸侯紛爭中四處漂泊,寄人籬下。他曾先後依附公孫瓚、陶謙、曹操、袁紹、劉表等諸侯,雖屢戰屢敗,但劉備始終沒有放棄自己的理想。在這個過程中,劉備不斷積累著軍事經驗和政治智慧,他以仁義對待百姓,所到之處,皆能贏得民心。例如,在徐州牧陶謙臨終前,將徐州託付給劉備,正是看中了他的仁義和品德。劉備接管徐州後,努力治理,使得徐州百姓安居樂業。但好景不長,呂布趁劉備與袁術交戰之際,偷襲徐州,劉備再次失去了根據地,無奈之下只能轉投曹操。
曹操對劉備的才能和志向有所察覺,一方面對他加以禮遇,表奏他為豫州牧;另一方面又對他心存猜忌,暗中加以監視。劉備深知自己在曹操身邊的危險處境,於是便參與了董承等人發起的“衣帶詔”事件,企圖謀殺曹操。事情敗露後,劉備逃離曹操,輾轉來到荊州,投靠劉表。劉表讓劉備屯兵新野,劉備在新野一待就是數年。在此期間,劉備雖然沒有大的軍事行動,但他並沒有虛度光陰。他廣結荊州豪傑,積極招攬人才,同時反思自己過去的失敗經歷,思考興復漢室的戰略方針。
就在劉備在新野苦苦思索未來出路之時,諸葛亮在隆中等待著那個能夠賞識他、重用他的明主。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他出身於琅琊郡的一個世家大族。諸葛亮自幼聰慧,勤奮好學,對天文地理、兵法謀略等都有著深入的研究。他胸懷天下,常以管仲、樂毅自比,立志要輔佐明主,成就一番霸業。諸葛亮在隆中時,與龐德公、司馬徽等名士交往密切,他的才華和智慧得到了他們的高度讚賞。龐德公稱他為“臥龍”,司馬徽則說“臥龍鳳雛,得一而可安天下”,諸葛亮的名聲也因此在荊州地區逐漸傳開。
劉備在荊州期間,也聽聞了諸葛亮的大名,他意識到這位隱居隆中的奇才可能就是自己苦苦尋覓的能夠幫助自己成就大業的關鍵人物。於是,劉備決定親自前往隆中拜訪諸葛亮。第一次拜訪時,劉備帶著關羽和張飛,滿懷期待地來到諸葛亮的住所。然而,諸葛亮卻外出遊歷去了,劉備等人撲了個空。關羽和張飛對此有些不滿,他們覺得劉備身為漢室宗親,何必親自來拜訪一個年輕的書生。但劉備卻不以為然,他堅信諸葛亮定有非凡之處,此次未能相見只是緣分未到。
過了一段時間,劉備得知諸葛亮已經歸來,便再次前往隆中。這次,雖然諸葛亮在家,但他正在午睡。劉備不忍打擾,便在門外靜靜地等候。關羽和張飛在一旁等得不耐煩了,他們認為劉備過於謙卑,對一個尚未出仕的人如此恭敬實在沒有必要。但劉備依然不為所動,他耐心地等待著諸葛亮醒來。諸葛亮醒來後,得知劉備在外等候已久,心中十分感動。但當劉備與諸葛亮交談時,諸葛亮卻只是泛泛而談,並未深入探討天下大勢和興復漢室的具體策略。劉備雖然有些失望,但他覺得諸葛亮可能是在考驗自己的誠意,於是決定第三次拜訪。
第三次拜訪隆中時,劉備更加虔誠。他再次帶著關羽和張飛來到諸葛亮的住所。諸葛亮被劉備的誠意所打動,這次他不再有所保留,與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