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初期,在經歷了光武中興和明章之治的輝煌之後,政治局勢逐漸發生變化,外戚與宦官專權的問題開始浮現並日益嚴重,成為影響東漢王朝命運走向的重要因素,這一現象不僅深刻地反映了當時封建王朝政治制度的內在矛盾與缺陷,也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東漢中後期政治的黑暗與混亂,為王朝的衰落埋下了伏筆。
東漢建立之初,光武帝劉秀鑑於西漢末年外戚專權導致朝政混亂、王莽篡漢的歷史教訓,對外戚勢力採取了諸多限制措施。他在政治上削弱外戚的權力,不給予他們過高的官職和過大的政治影響力,嚴禁外戚干預朝政事務。例如,在官員選拔任用方面,對外戚子弟的晉升設定了嚴格的門檻和審查機制,防止他們憑藉家族背景輕易進入權力核心。在經濟上,劉秀雖給予外戚一定的優厚待遇,但也避免他們過度聚斂財富,形成龐大的經濟勢力。這些措施在劉秀統治時期有效地遏制了外戚勢力的膨脹,使得東漢初期的政治保持了相對的清明與穩定。
然而,到了東漢中期,隨著皇帝大多幼年即位,情況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漢和帝劉肇即位時年僅十歲,由於皇帝年幼無法親政,按照慣例由皇太后臨朝聽政。而皇太后往往依賴自己的家族成員來協助處理朝政,於是外戚勢力藉此機會迅速崛起並掌握了實際權力。和帝時期,竇太后臨朝,其兄竇憲被任命為侍中,掌控了朝廷的軍政大權。竇憲為人驕橫跋扈,他憑藉手中的權力,在朝廷中結黨營私,排除異己,將大量親信安插在重要職位上,形成了一個以自己為中心的龐大政治集團。例如,他的弟弟竇篤、竇景、竇瓌等皆在朝為官,他們相互勾結,肆意妄為,不僅在政治上專權擅政,還在經濟上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強佔土地、掠奪財富,嚴重擾亂了社會經濟秩序,百姓苦不堪言。竇憲更是為了樹立自己的威望,主動請求出擊北匈奴。在戰爭中,竇憲雖取得了一些勝利,如在稽落山之戰中大敗北匈奴,勒石燕然,但他的目的更多地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政治野心和炫耀武力,而非真正為了國家的利益和邊疆的穩定。戰後,竇憲的權勢更是達到了頂峰,他的地位甚至凌駕於皇帝之上,對皇權構成了嚴重威脅。
面對竇憲的專權跋扈,年幼的漢和帝劉肇逐漸意識到了危機。但由於朝廷內外皆被竇氏黨羽所控制,他難以找到可以信賴和依靠的力量。在這種情況下,和帝身邊的宦官鄭眾成為了他唯一的選擇。鄭眾為人機敏聰慧,對和帝忠心耿耿,他深知竇憲的專權對皇帝和國家的危害。於是,和帝與鄭眾秘密商議,制定了剷除竇憲的計劃。他們利用竇憲出征歸來回京述職的機會,突然發動政變。鄭眾率領禁軍迅速控制了皇宮和京城的要害部門,將竇憲的黨羽一網打盡。隨後,漢和帝下令收繳竇憲的兵權,將他貶為庶人,並迫使其自殺。竇氏家族的其他成員也紛紛受到牽連,或被處死,或被流放,竇氏外戚集團就此覆滅。這場政變成功地奪回了皇權,鄭眾因功被封為鄛鄉侯,成為東漢歷史上第一個封侯的宦官。從此,宦官開始登上東漢政治舞臺的中心,與外戚勢力形成了一種微妙而複雜的權力制衡關係。
漢和帝之後,殤帝劉隆即位時僅百餘日,鄧太后臨朝聽政,鄧氏外戚再次掌握朝政大權。鄧太后的兄長鄧騭被任命為大將軍,他在處理朝政時相對較為謹慎,採取了一些措施來穩定局勢,如推行節儉政策、減輕百姓負擔等,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社會矛盾。但鄧氏家族在權力的長期薰陶下,也逐漸出現了一些專權的跡象。例如,他們在官員選拔任用方面開始偏向自己的家族成員和親信,對一些反對他們的聲音進行打壓。鄧太后去世後,安帝劉祜親政,他對鄧氏家族的專權行為心懷不滿,於是與宦官李閏、江京等人合謀,對鄧氏家族進行了清算。鄧騭等鄧氏家族成員紛紛被罷官、處死或流放,鄧氏外戚集團宣告覆滅。
安帝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