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秦始皇巡遊與刻石(2 / 4)

琅琊,秦始皇命人立石,琅琊刻石的篇幅相對較長,內容豐富。它不僅再次歌頌了秦始皇的統一功績,如“六合之內,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盡北戶。東有東海,北過大夏。人跡所至,無不臣者”,展現出秦帝國廣袤無垠的疆域,而且詳細描述了秦始皇在統一後所採取的一系列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改革措施及其成效。在政治上,“端平法度,萬物之紀。以明人事,合同父子”,強調了法制的建立與社會秩序的規範;在經濟上,“上農除末,黔首是富”,體現了秦始皇重農抑商的政策導向,以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增加百姓的財富;在文化上,“器械一量,同書文字。日月所照,舟輿所載。皆終其命,莫不得意”,突出了統一度量衡和文字對於加強帝國文化與經濟交流融合的重要性。琅琊刻石的書法風格同樣是典型的秦篆,其文字的佈局、筆畫的運用等都體現了秦代書法藝術的高超水平,為研究秦代文字與書法演變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秦始皇二十九年(公元前 220 年),秦始皇進行了第三次巡遊。這次巡遊依然是向東進發,其主要目的是威懾東方六國舊地,鞏固秦帝國的統治。秦始皇的車駕再次來到山東半島,當行至之罘(今山東省煙臺市芝罘島)時,秦始皇登島並刻石。之罘刻石的內容主要圍繞秦始皇的武功展開,強調他“大聖作治,建定法度,顯箸綱紀。外教諸侯,光施文惠,明以義理”,在治理國家方面既有嚴明的法度,又有對外的文治教化。同時,刻石中也提及秦始皇對海上神仙傳說的關注,“維秦王兼有天下,立名為皇帝,乃撫東土,至於琅邪。列侯武城侯王離、列侯通武侯王賁、倫侯建成侯趙亥、倫侯昌武侯成、倫侯武信侯馮毋擇、丞相隗林、丞相王綰、卿李斯、卿王戊、五大夫趙嬰、五大夫楊樛從,與議於海上。曰:‘古之帝者,地不過千里,諸侯各守其封域,或朝或否,相侵暴亂,殘伐不止,猶刻金石,以自為紀。古之五帝三王,知教不同,法度不明,假威鬼神,以欺遠方,實不稱名,故不久長。其身未歿,諸侯倍叛,法令不行。今皇帝並一海內,以為郡縣,天下和平。昭明宗廟,體道行德,尊號大成。群臣相與誦皇帝功德,刻於金石,以為表經。’”反映出秦始皇一方面追求長生不老的願望,另一方面也借神仙傳說來進一步神化自己的統治地位。之罘刻石的書法風格與之前的刻石大體相同,以篆書為主,但其在文字的鐫刻工藝上可能略有差異,為研究秦代石刻藝術的多樣性提供了參考。

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 215 年),秦始皇進行了第四次巡遊,此次巡遊的方向是北方。秦始皇的隊伍從咸陽出發,向北渡過黃河,進入今山西、河北等地。秦始皇來到碣石(今河北省秦皇島市昌黎縣北),碣石地處渤海之濱,是當時重要的地理標誌。秦始皇登上碣石,極目遠眺,大海的浩渺無垠與北方大地的雄渾壯闊盡收眼底。在碣石,秦始皇刻石記功。碣石刻石的內容與其他刻石有所不同,它除了歌頌秦始皇的統一與治理之功外,還著重記載了秦始皇對北方邊境形勢的關注以及他為鞏固北方邊防所採取的措施。刻石中提到“皇帝奮威,德並諸侯,初一泰平。墮壞城郭,決通川防,夷去險阻。地勢既定,黎庶無繇,天下鹹撫。男樂其疇,女修其業,事各有序。惠被諸產,久並來田,莫不安所。群臣誦烈,請刻此石,垂著儀矩。”這裡體現了秦始皇統一後對國內城防設施的調整,拆除了原六國之間的城郭壁壘,疏通河道,消除了各地的險阻,以促進國內的交通與交流。同時,對於北方邊境,秦始皇也有著長遠的戰略規劃,他在刻石中表達了對匈奴等北方遊牧民族的警惕,以及為抵禦外敵而進行的一系列軍事部署與建設。碣石刻石的書法風格依然保持著秦篆的特色,但由於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刻石在長期的自然風化與歷史變遷中遭受了較為嚴重的破壞,現存的拓片與文字記錄已不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zhongzhuxsw.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