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想法變成文字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難題,否則文人集團的禿頭率也不會遠遠高於武將們了。更何況,他還要儘可能將計劃寫得全面一點。
對了,考慮到這個念頭是大家一起想出來的,為了避免舞弊的嫌疑,還得再將之前討論的話題進行一番加工。
恰巧,之前討論的時候,木白還有些想法並沒有和小夥伴們說過。
原本這個想法他在鄉試的時候就已經寫在了卷子上,但當時他不過是閉門造車,那答案只能說是看上去花團錦簇,可操作性不強,此番趕考的經歷恰巧能夠為他補全昔日天真思維所留下的漏洞。
他提筆研墨,在稿紙上落下了「論混居與遷移對於部族融合可能存在的影響」幾個字。
要化解仇恨,要增進瞭解,要彼此接納認可,學習文化接受教育這些不是不行,但太慢了。
如果想要在最快時間彼此瞭解彼此熟悉的話,住在一起就是一個很好的辦法。
譬如香杉書舍,正是因為大家住在一起,他才知道中原人並不喜歡吃酸,他們能接受的極限就是蘸餃子的山西醋,至於阿土特地帶來的雲南人喜愛的檸檬和酸木瓜他們就完全不能忍受了。
如果不是有這次機會,他可能永遠都不會知道元宵在南方是手搓的,北方則是放在麵粉裡滾出來,也可能永遠不會知道在沿海的福建和瓊州島,他們居然已經掌握了牡蠣養殖的方法,現在想要吃美味的牡蠣已經不用下海去撈了。
而其他考生可能也不會知道雲南除了苗族還有羅羅族等其他少數民族,還有雲南大部分人都是以種田為生,不養蟲子,不騎大象,更不騎孔雀!
雖然大家隔了萬水千山,但有類似的食物,這是相當有趣的一件事。雖然食物的成分配比不同,但北方有年糕,南方有粑粑;北方有麵條,南方有米線。北方的傳說中,火焰可以消災解厄,南方亦然。
這些都是絕對不會寫在書冊上的,因為雙方都覺得這是常識。而恰恰正是這些差異和共通點才是兩個民族融合以及對立的點。
木白相信,以後在阿土和哈拉提眼中,漢人不會再只是狡猾的代名詞,他們大部分人都友善而博學,很願意去包容一些與眾不同。
而在自己的這些漢人朋友心中,再說到雲南,也不會覺得那兒處處荒蠻,遇見的不是野人就是蠻民。
這些若不是因為大家住在一起,並且以較為友善的姿態互相瞭解和溝通,是不可能做到的。
所以,如果想要增進雙方交流的話,混居是最好的辦法。
至於混居後血緣混雜什麼的,木白才不在乎呢。
在他生活的時代壓根就沒有民族的說法,不同國家的人都能正常結婚生子,也沒見其後代被人看不起。
人比之別的生靈更強大的便是其包容性以及學習的能力,還有執著的信念,和血緣無關。
就像他曾經的同伴一樣,因為高傲好戰,他從一國之主變成了階下囚,為了苟活,還曾牽馬嚐糞,何談高貴?
而同樣是他,受辱歸國後厲兵秣馬,約其身以及家,儉其家以施國,以自身之努力在十六年後成就滅吳大業。這又和血緣有什麼關係?
決定一個人是否高貴的,從來都不是血緣,而是內心的力量。
最初的華夏不過是黃淮流域的一隅之地,而如今的大明之所以是大明,便是因為吸納與融合。
所以,他認為真正的平夷之策不在於平人,在於平心。
至於生活習慣不同,長相有異,服裝不一……木白引用了《春秋左傳》中的一句話:「若以水濟水,誰能食之?若琴瑟之專一,誰能聽之?」
烹飪時,不用油鹽醬醋,只用單一的水,誰願意吃呢?演奏時只用琴瑟,不輔以其餘的樂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