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武今年只有十六歲,但卻有七尺七寸的好身量。
而比他身量更引人注目的是他的超識膽魄。據說其人年十二便率領宗族部曲為父報仇,併成功繼承了家族。
之後一直在大江上販賣私鹽,還曾攻打過大別山內的山越眾,可以說年紀輕輕就是廬江地界的大豪了。
廬江郡這個地方因為地處大別山,北面是淮河,南面是長江,東面巢湖、芍陂,可以說是地地道道的江淮之間。
也是因為山澤俱有,所以廬江郡境內不知道多少宗族、山寮。而陳氏便是其中比較出名的一支。
其家所處松滋縣就處在長江岸邊,佔據著大別山和長江沿岸物資交通的要地,所以陳氏佔盡了兩邊的便宜。
大別山中缺鹽,而陳氏就透過把持江上的鹽路來供應山裡。而陳氏能獲得的是兩樣,分別是山貨和丁口。
吸納大別山內的山越、蠻寮丁口可以擴充部曲,那些稀罕的山貨又可以沿江販賣。
可以說,陳氏依靠長江水路過得很好。
而當陳武開始繼承了家業後,卻並不甘只停留在地方做個土豪,他看出天下已經大亂,新的權力正在重組。
而他陳武要抓住這個機會。
本來陳武是比較屬意本州的孫堅的。雖然當時其人的勢力還只是停留在吳郡、會稽、丹陽三個郡。但在聽取一些地方上的分銷商的看法,陳武認為孫堅擴張到整個揚州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但可惜,時間本身就成了問題。因為這個時候豫州的袁紹竟然突然將擴張方向放在了南方。
透過佔據義陽三關後,袁紹將勢力觸角插入了江夏和大別山,雖然後面他放棄了江夏,但對於廬江卻並沒有放手。
這裡面的原因就是,原來袁紹看上了大別山內的丁口,他有鑑於泰山軍依靠泰山的山寮而建立了這樣的強軍,所以也自然想吸納大別山眾來擴充武裝。
如此,依靠大別山生存的陳氏家族必須在袁紹和孫堅當中做出選擇。而很顯然,後者完全比不上袁紹有吸引力。
於是,在當時的袁軍後護軍李通的延攬下,陳武帶著自家宗族部曲六百人加入了後護軍的序列,並在之後的江夏戰事中屢獲殊勳,最終成長為一支兵力在四千人以上的軍級部屬。
而當時陳武的年齡只有十六歲,是袁軍最年輕的軍主,真正的英雄出少年。
之前也有人勸過李通,說陳武年齡太小了,在他這個年齡,大部分的武家子弟才第一次出陣。
但李通只說過這樣的一句話:
“做多大的事從來與年齡多少無關。在我之前,也沒有哪個方面帥能有我這般年齡。”
於是,眾人沉默了。
……
過河之前,陳武面見李通,被指示過河後要務必在北面和東面發哨騎出去,那裡很可能會出現敵軍蹤跡。
所以過河後,陳武將自己的中軍帳下輕騎派了出去,人數不多,只有五十騎,但也已經是陳武手裡能發出去的全部了。
他讓這五十騎分作三番,每五里換一番,然後他又在自己東面的一處密林佈置了二百人左右的步軍,然後在密林東半里,又佈置了一支十人騎軍,那裡有一處小溪,可以作為臨時停駐點。
然後陳武又在北面幾處也如此佈置,這樣就可以對己方陣線的東面和北面進行持續的監控。
這些個哨所將構建一連串的交通線,可以將兩個方向的情報及時傳送到他的手上。
做完這些後,陳武帶著前軍吏士開始向河間地的中央靠攏,他要同那裡的前護軍取得聯絡。
在陳武那邊向西挺進的時候,他的後方,後護軍剩下的四個軍也在緩慢渡河。
在袁軍的五大軍序列中,戰力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