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董訪和楊茂先後拿下居庸關和盧龍塞之後,燕山以南的幽州城池差不多都已經旗幟變換為杏黃旗了。
雖然這只是粗略的底定,還沒有深度的治理,但至少在目前已經沒有大股的武裝敢於和泰山軍對陣了。
但幽州這邊是定了,張旦所攻的河間、渤海兩郡卻不是這麼順利的。
實際上,在中人亭大戰剛結束,張衝就已經調令駐守在廣宗的丁盛部分兵北攻漳水以北的安平郡北部地區,並配合張旦一同攻擊河間、渤海兩地。
在整個泰山軍北伐滹沱河以北的戰事中,清河國都沒有任何動靜,急得丁盛數次讓人送來他的請戰報告。
總不能他丁大器一仗都撈不到吧。
於是,這次張衝就將滹沱水以南的河間部分地區和渤海郡南部都交給了丁盛。
所以在當時,在略定冀州北部諸郡縣的戰略上,張衝的安排是兩路並進的。
一路是張旦的右軍元帥部,從盧奴向東打,一直打到渤海的郡治章武。一路是丁盛的前軍元帥部,從下博北上進攻安平北部諸縣,然後沿著滹沱水南邊進攻至渤海郡南部。
其間河間有城池十一座,戶九萬三千,口六十三萬人。渤海有城邑八座,戶十三萬之巨,口一百一十萬之巨。再加上,下博以南的安平北部還有城邑四座,人口估計也有十萬多。
所以這一次張旦和丁盛的任務也不輕的。
而在這一次戰果分配中,張衝也做了權衡。
將河間的郡治樂成留給了丁盛部、將渤海的大城章武、南皮留給了張旦部。儘量做到公平分配。
戰略大抵就是這樣。
之後,張旦和丁盛各自率兵出征,一路聲勢浩大。
原先從河間軍團潰逃的蓋彤還帶著兩千的幽州突騎,其中更是有公孫越、田豫、田疇、公孫範、鮮于營等北地騎將在。
他們在北面道路斷絕的情況下,只能留在河間等地,是此地一支重要軍事力量。
在得知中人亭漢軍大敗後,河間、渤海的世家們雖然如喪考妣,但並不甘心坐以待斃,他們尋到了在鄉間養病的河間國相陳延,請他出來重新組織抗擊泰山軍的隊伍。
其實不論陳延是否有能力或者意願主持此事,這些河間、渤海的世家們只是需要這一面旗幟,這樣才能打漢室的旗幟,最大程度的聚攏人心。
而在河間、渤海的郡兵損失殆盡後,這一次保衛鄉梓的任務自然只能由各豪強來肩負。
河間在整個冀州九郡國中,以其體量來說,其人口都是比較少的,只有六十三萬。
之所以如此,就是因為河間之所以叫這個名字就是因為秦漢以前大河是從宿胥口分為三流,然後流入渤海,所以此地才叫河間。
而因為當時河道不穩固,大河經常改道,尤其是中間的一條河流更是時常移來移去。
河水氾濫、海水又倒灌,此地就很難進行農業生產,也因此人口也比較稀疏。早在戰國時期,這裡就是齊、燕之間的緩衝地帶,誰都不會完全佔領。
也因為此,河間的世家普遍不強勢,能說得上名號的就是鄚縣張氏。
所以這一次在鄚縣張氏的組織下,各城就聚集了差不多兩千人的隊伍。
是的,你沒聽錯,就是兩千。
不是這些豪強們只能聚集兩千,而是什麼事情都是要講成本的。
過去朝庭徵召,那都是朝庭供應補給,所以能帶多少帶多,反正吃的都是公家的。但這次可是要自己出人出丁,這帳就不能這麼算了。
比如這會一個能產四百石的小土豪,那理論上他的這個小聚落就可以維持四十人,按照十抽一的話,那就是四個人的規模。
也就是說,這個小土豪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