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
永樂年。
朱棣躺在躺椅之上,皺著眉頭看著天上的天幕。
今天天幕說的事情,讓他有了一些新的想法。
“文武知道,在於制衡。”
“可大明從什麼時候開始失衡的呢?”
小聲嘀咕著,朱棣回想著自己看過的史書。
“土木堡之變?正德皇帝落水?還是嘉靖皇帝修道?”
“不對, 都不是。”
朱棣一點一點的從頭開始回憶著史書上關於大明的記載。
“是了,是朕死於第五次徵蒙古的途中。”
“那時的武將勢力一定在朕的扶持下,變得十分的龐大。”
“可老大,卻在軍中沒有任何的勢力。”
朱棣撇了一眼身旁的朱高熾,隨後又繼續推演著後續的事情。
“老大上位也一定非常的倉促。”
“而老二,在軍中的勢力確是有的。”
“軍中的那些殺才,在聽到老大要停止北征蒙古時,一定會非常的不甘心。”
所以,老大的死有問題麼?
史書沒有記載,可對朱棣來說,有一絲絲的懷疑似乎就已經夠了。
“瞻基在軍中沒有任何的勢力,如果朕是他,也一定會戰略收縮。”
“朕倉促去死,老大也倉促去世。”
“瞻基為了收取權力,只能培養後宮中的太監。”
“畢竟在朕和老大去世之後,文官勢力在老大上位之後逐漸成型。”
“武將勢力,在朕的扶持下,也逐漸的成型。”
“尾大不掉啊...”
朱棣有些心疼自己的這個孫兒了。
倉促上位,面對著兩個都已經成型的勢力,他能怎麼辦?
只能培養出自己的勢力才能在朝堂上有更多的話語權。
“之前朕看著史書上的“三楊”還頗為欣喜。”
“可今天細細想來,發覺這確實有些太不正常了。”
“朝堂上地位最高的臣子,應該是皇帝的心腹,並且還必須由皇帝提拔上來。”
“可這“三楊”,歷經永樂、洪熙、宣德、正統四朝。”
“頗為不正常啊。”
朱棣皺著眉頭摩挲著下巴,他能想象這“三楊”在朝堂上的勢力有多麼的龐大。
竟然歷經四朝而不倒。
洪熙朝不倒很正常,因為這些人畢竟是支援著朱高熾。
可到了宣德年間還不倒,那就很不正常了。
他朱棣不信自己的這個孫兒朱瞻基能忍受朝堂上有三朝元老對他指指點點。
“之後的土木堡之變,似乎也證明了尾大不掉的後患。”
今天的朱棣,對土木堡之變有了一些新的看法。
似乎從他和老大倉促駕崩之後,土木堡之變就已經不可避免了。
沒有土木堡之變,也會有其他的變故。
文人想弄死武人,而武人,也想著弄死文人。
“朱祁鎮九歲登基,朝堂上的文官勢力也進一步的發展壯大。”
“武將勢力卻由於老大和瞻基的緣故,一直沒有任何的發展。”
“衝突和矛盾,看來已經是註定了的。”
“況且,文官勢力,從洪熙開始,到宣德,最後到正統,發展了整整的三朝。”
“武將勢力從永樂之後,就一直停步不前。”
“並且還因為之前支援著老二的緣故,可能還會時刻面臨著打壓。”
武將勢力經過了幾次拆分。
可文官勢力,卻是沒有拆分啊。
“三楊”一直屹立朝堂,已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