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功績。
證明當年太后從數個普通皇子中選擇自己是正確的決定。
但是大順帝也不想做徹底的,深度的改革。
因為改的太大,會造成社會動盪,從而影響自己的皇位。
想通了這點,張偉對於自己怎麼回答殿試題目有了合適的分寸。
殿試一般只考一道策問題,問的都是現實的國家大計。
當然了,以張偉的名次,很可能根本進不了大順帝的眼。
直接由大順帝身邊的大臣就直接定了名次。
四月初十,殿試正式開始,張偉跟隨著其他貢士們,按著禮部官員的指引來到皇宮的奉天殿按會試名次排好隊。
隨後鴻臚寺的官員請皇帝升殿,鳴放禮炮,百官行磕頭禮,然後分東西站立。
各種複雜的儀式完畢後,皇帝退殿,禮部官員開始分發考卷。
張偉不記得自己是第幾次磕頭後,總算領到了考卷。
張偉開啟考題,果然只有一道策問題。
“近來東南倭寇漸多,朕願得防倭治倭之策,諸位暢所欲言,言者無罪。”
居然是一道治倭題,這個題看起來很簡單,但要答好,其實很難。
首先要了解倭寇是怎麼產生的,要知道大夏王朝跟後世的明清不一樣,沒有完全閉關鎖國,而是開了東南沿海九個港口城市為通商口岸。
但倭寇還是跟明清一樣產生了,說到底還是經濟問題。
張偉收回自己的思路,決定重點寫三個方向。
第一點是分析倭寇產生的經濟原因,以及怎麼從經濟上去打擊和消滅倭寇。
第二點,就是一般人都能想到的,組建有針對性的強力軍隊,從武力上打擊和消滅倭寇。
第三點,是從根源上從物理層面消滅倭寇。
張偉建議直接派出海軍,出征倭寇本土,要求日本幕府和各地大名約束武士,凡從事倭寇的武士,本人立即處死,本人的家庭從武士階層除名。
要知道此時大夏朝的海軍很有實力,至少比同時代的日本海軍要強很多,完全可以出動海軍威逼日本政府。
張偉覺得第三點非常積極,應該很少有人能夠想到。
張偉答完後又仔細檢查了一遍,確定沒有任何問題後,準備將答卷交給現場的受卷官。
張偉起身時才發現,有一部分考生已經交完捲了。
張偉見自己不是第一個後,毫不猶豫的選擇直接交卷。
殿試這個場合,多寫沒用,你的觀點第一時間入了考官的眼了,自然你就能得好名次。
要是你的觀點考官不認同,你寫的再多也沒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