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遼東之策:天啟帝的抉擇與朝堂風雲(1 / 3)

小說:回到明朝小說 作者:冷榆楓

夜幕彷彿被濃稠得化不開的墨汁所浸染,整個世界都沉浸在了一片深沉的黑暗之中。乾清宮內,微弱的燭火在風中瑟瑟顫抖著,那搖曳不定的火光將周圍映照出一片片詭異的陰影。光影在年輕的天啟皇帝那張尚顯稚嫩的臉龐上來回跳動,使得他原本就凝重的神色更增添了幾分憂慮與不安。

此刻,他緊蹙著雙眉,目光牢牢地鎖定在御案之上。那裡整齊地擺放著葉向高、孫承宗以及王在晉等人的奏摺,每一份奏摺都承載著他們對於當前局勢的深深擔憂和各自的見解主張。

“遼人守遼土”這個策略聽起來似乎頗有道理,但天啟皇帝深知其中暗藏的危機。他擔心一旦實施此策,那些鎮守邊疆的將領們會擁兵自重,進而形成割據勢力。畢竟,當年李成梁就是因為手握重兵而尾大不掉,最終導致邊患頻生。如今絕不能再讓歷史重演,決不能讓第二個李成梁出現!否則,努爾哈赤這樣的野心家必將趁勢崛起,屆時遼東防線便如同紙糊一般脆弱不堪,大明的內線也會像一個千瘡百孔的篩子,任由韃子肆意橫行無忌。

山海關作為京師的重要屏障,其戰略地位不言而喻。它的安危直接關係到大明王朝的生死存亡。想到此處,天啟皇帝只覺得心頭壓上了一塊沉甸甸的巨石,令他喘不過氣來。這一夜,他輾轉反側,難以入眠,腦海中不斷思索著應對之策……

朝堂之上,氣氛凝重得似能滴出水來。天啟帝端坐在龍椅之上,面色凝重,眼神中透露出對遼東局勢的深深憂慮。此次廷議,關乎大明在遼東的生死存亡之策。

以崔呈秀為首的一派,主張放棄遼東,死守山海關。崔呈秀出列,說道:“陛下,遼東之地如今已糜爛不堪,後金勢大,我軍屢戰屢敗,耗費錢糧無數卻收效甚微。若再繼續分兵於遼東各處,只會讓我大明有限之兵力更加分散,疲於奔命。山海關乃京師之咽喉,重中之重,當集中兵力死守山海關,以保京師無虞。此乃老成持重之法,望陛下明鑑。” 他身旁幾位官員紛紛點頭,附議之聲此起彼伏,這些人多是與他一丘之貉,或為私利,或因膽怯。

這個時候楊漣,登場了。只見他滿臉怒容,一雙劍眉倒豎,喊道:“崔大人所言大謬不然!遼東乃是太祖高皇帝親定的疆土,歷經數代先輩浴血奮戰才得以守護至今,又豈能如此輕易地輕言放棄?我們身為大明王朝的臣子,肩負著為國家開疆拓土、重振雄風的重任,應當全力以赴去恢復祖宗所創下的輝煌基業,怎能夠尚未開戰便心生膽怯,做出這種畏縮不前的舉動呢?倘若真的放棄了遼東這片土地,我們還有何顏面面對列祖列宗於九泉之下?又該如何向天下蒼生黎民交待?”

楊漣慷慨激昂的陳詞,馬上引來其餘東林黨人的附議,一絲不諳兵事的書生氣息崔呈秀暗罵。剎那間,朝堂之上的爭吵聲愈發激烈,眾人各執一詞,互不相讓,大有將房頂掀翻之勢。

這時,孫承宗站了出來,他神色沉穩,目光深邃,先是向天啟帝行了一禮,然後緩緩說道:“陛下,微臣以為,王大人之法雖看似穩妥,實則短視。死守山海關,乃被動挨打之舉。山海關雖固,然若後金長期圍困,我軍必陷入絕境。至於出兵收復遼東,亦不可操之過急。如今當以守為攻,徐徐圖之。”

孫承宗頓了頓,環顧四周後繼續說道:“微臣考察遼東歸來,深知寧遠之地戰略意義重大。寧遠地處險要,可作為山海關之前哨與屏障。若能鞏固寧遠,屯墾戍邊,召集流民充實兵力,加強城防並配備精良火器,便可形成一道堅固防線。此地進可攻,退可守,與山海關相互呼應。只要堅守寧遠,便可保遼西走廊安全,為日後收復遼東保留希望。此非盲目出兵,亦非消極防守,而是審時度勢之良策。”

只見袁可立從容不迫地從佇列中走出,他目光直視著龍椅之上的皇帝,抱拳施禮後朗聲道:“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zhongzhuxsw.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