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給幾分薄面。”旁邊一人插話道,言語間充滿了對師座的敬仰。
正當眾人摩拳擦掌,準備大幹一場時,現實卻如一盆冷水澆下。由於國內兵工廠的產能瓶頸,火炮一旦損失,補充起來難如登天。特別是這次遠征緬甸,戰鬥中火炮的大量損耗,讓他們的火力配置降到了歷史的冰點,勉強維持著編制的三分之一。
“想想之前的戰鬥,如果我們能有一門這樣的火箭炮,給坦克部隊做掩護,那無論是衝鋒還是撤退,都將遊刃有餘,不至於那麼被動。”高吉人回憶起往昔的艱難,不禁感慨萬千。
周之再聽到這裡,臉色微微一變,心中五味雜陳。他並非不願支援,實在是當時的炮兵裝備條件限制,讓他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此時再提,倒像是他在推卸責任,只能苦笑一聲,默默不語。
“若是能將這幾門火箭炮集中使用,其威力足以與日軍的一個炮兵聯隊抗衡。戰時若是能加強到營級甚至團級單位,與同等規模的敵人正面交鋒,我們的火力絕對能壓制對方。”戴安瀾師長的話語中透露出堅定與期待,他的目光彷彿穿透了時空,看到了勝利的曙光。
提到川軍團團長陳浩先生,戴師長的話語中充滿了敬意:“陳浩先生能將如此先進的武器贈予我們,足見他對國家、對軍隊的赤誠之心。”
往常,師座一開口,必是一片附和之聲,但今天,營地裡卻異常安靜。這些軍官們,個個都是軍中精英,資訊渠道暢通,對於川軍團團長的真實意圖,他們心中自有衡量。畢竟,在電臺的傳遞下,沒有秘密能夠長久隱藏。 在那個風起雲湧的年代,初見之時,他們已悄然透過無線電波的躍動,向遙遠的遠征軍司令部投去了探尋的觸角,猶如夜行者於密林中發出的微妙訊號。反饋回來的資訊,卻如秋日裡的一抹寒風,帶著不祥的預兆——正牌川軍團長的身影仍鐫刻在國內的版圖上,而這位突如其來的“團長”,彷彿是霧中的幽靈,真偽難辨。
更令人瞠目的是,他不僅膽大包天地將英軍士兵納入了自己的麾下,宛如古代徵兵般,將那些藍眼睛的戰士推上了烽火連天的戰場,這一舉動,無疑是在大西洋彼岸的紳士國度裡投下了一顆震撼彈。英吉利海峽的波濤似乎都在為這不敬之舉咆哮,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份“大逆不道”的舉動,在遠征軍的戰士們心中,卻激起了微妙的共鳴。
私下裡,戰士們的眼神中閃爍著一種複雜的情緒,他們心中暗自叫好,彷彿看到了一位敢於挑戰強權、做他們想做而不敢為之事的英雄。陳浩,這個名字,成了他們心中的一抹亮色,他用行動詮釋了何為真正的血性男兒。畢竟,那些英國佬,曾以盟友之名,將他們推向前線與日軍鏖戰,自己卻如狡兔三窟,早早撤離,留下滿地狼藉與哀傷。這份背叛,如同苦膽入喉,難以釋懷。
然而,現實是冰冷的,即便是心中怒火中燒,他們也不得不面對一個殘酷的事實:在這個由白面板主導的世界裡,黃面板的他們,終究被視為異類。英美之間的緊密聯盟,就像是一條無形的鎖鏈,將他們牢牢束縛在道德的邊緣,任何對英軍的指責,都可能換來的是孤立無援的境地。畢竟,抵抗日寇的鋼鐵洪流,還仰仗著那些來自大西洋彼岸的物資援助,槍炮彈藥,是他們最渴望的生命線。
因此,當陳浩以一己之力,讓那些傲慢的英國佬嚐到了苦頭時,人們的心中除了解氣,更多的是一份複雜的敬佩。但敬佩歸敬佩,理智的天平始終在利益與個人情感之間搖擺。陳浩的身份之謎,如同一道無形的屏障,讓人不敢輕易靠近,生怕被那潛在的風暴捲入。
戴按瀾將軍,這位久經沙場的智者,更是將這份微妙的平衡拿捏得恰到好處。在正式任命下達之前,他從不輕易提及“陳團長”三個字,彷彿陳浩只是一個不願觸碰的謎。在眾人面前,他巧妙地轉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