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第一軍司令部的會議室,火光與凝重交織。
爐火中,木炭噼啪作響,為作戰參謀那沉鬱的戰報聲添上一抹背景旋律。室內,軍官們面如寒霜,汗水悄然滑落,氣氛沉重得幾乎凝固。
近月來,戰報無一是喜。各地警戒部隊頻遭八路軍突襲,炮樓一座座傾頹,傷亡人數節節攀升,武器裝備散落四方。單項看似微小,匯總起來,卻構成了一幅觸目驚心的圖景。
作戰參謀的聲音冷靜而無情:“過去一月,我軍損失慘重。總計,一百一十六座炮樓化為廢墟,皇軍陣亡一千七百餘人,皇協軍更是超過三千。與二月相比,炮樓損失激增八倍,人員損失五倍;與一月相較,炮樓損失更是十二倍之巨,人員損失亦達七倍。”
言畢,會議室陷入死寂,數字之重,令人窒息。三月尚未終結,損失已如此驚人。回想一月,兩萬大軍橫掃八路根據地;二月,多路兵馬圍剿八路總指揮,戰火連天。而今三月,日軍收斂鋒芒,意圖休整,卻未料損失不減反增,如滾雪球般膨脹。
不到一月,皇軍已折損一千七百餘人,月終恐將破兩千大關。若此勢持續,年損兩萬四千,四年便是近十萬之眾。而第一軍全軍,含後勤技術兵種,亦不過八萬餘人。如此下去,不需四年,第一軍恐將只剩空殼。
這場會議,不僅是對八路的反思,更是對第一軍未來的警醒。在八路軍的陰影下,每一刻的安寧都顯得如此脆弱,每一場戰鬥都可能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駐守陽泉的第四旅團長,少將山省太郎,率先打破了沉默的帷幕:“山西,已是烽火連天,狼煙四起。八路的威脅,如洪水猛獸,不可不除。
與往昔不同,八路軍獲得了一項神秘的新式武器,對我軍的炮樓發起了頻繁而有效的攻擊。據前線士兵彙報,那是一種行動式炮筒,能在三四百米外發射炮彈,輕易瓦解磚石防禦。更糟糕的是,這種武器並非個別,而是數量眾多,氾濫成災。
昔日的炮樓,曾是我軍士兵的避風港,如今卻成了顯眼的目標,無數士兵在炮樓內犧牲。士兵們對駐守炮樓的任務心生畏懼,接到命令時,面容蒼白,無精打采,甚至有人不惜自殘以求逃避。
山省太郎的這番話,讓在場的軍官們心有慼慼焉,紛紛點頭贊同。
一位軍官補充道:“前線士兵私下裡稱炮樓為‘活棺材’,一旦被派去駐守,便如同半腳踏進了墳墓。”
回想往昔,士兵們在炮樓內,能輕鬆抵禦數倍於己的敵人。八路軍缺乏攻堅手段,對我軍無可奈何。待援軍趕到,危機便解除,炮樓任務雖險,卻也算不上絕境。
然而,如今八路軍手持那炮筒般的武器,磚瓦構建的炮樓便形同虛設,只餘死亡的氣息。士兵們患上了‘炮樓恐懼症’,這在以前是難以想象的。
軍官們輪流發言,將前線蒐集的情報傾瀉而出,整個會議室瀰漫著苦澀的氣息。
此時,駐太原的第九旅團長,少將橋本雅邦,輕輕咳嗽一聲,緩緩說道:“炮樓失效,只是冰山一角。若八路軍的攻勢持續,多田駿司令官的‘囚籠政策’,在山西恐怕將難以維繫。”
此言一出,
曾經滿腹牢騷的高階軍官們,瞬間陷入了沉默。華北派遣軍司令官多田駿,針對八路軍的活躍態勢,精心編織了一張“囚籠之網”。
這張網的骨架,是鐵路與公路——鐵路為柱,公路為鏈,再輔以碉堡作為鎖釦。而封鎖溝與封鎖牆,則是這張網的細密織線,它們從佔領區蔓延而出,意圖將抗日根據地切割成一塊塊孤立無援的小島,便於日軍逐個擊破。
鐵路與公路,是部隊調動的血脈;而炮樓碉堡,則如釘子般深深扎入八路軍的領地。然而,一旦炮樓失守,整個“囚籠政策”便如大廈將傾,搖搖欲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