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死!我要親手終結他,終結他的一切!”牟田口廉也的理智被憤怒撕扯得支離破碎,他猛地拽過刀架上的武士刀,猶如狂風驟雨般劈向防空洞內的每一件傢俱,每一聲巨響都是他對命運的咆哮與不甘。
面對敵人的誘降,牟田口廉也的回答是一連串凌厲的刀光,用行動鑄就了不屈的誓言。隨後而至的空軍轟炸,對他而言,不過是預料之中的反擊序曲,換作是他,亦會如此以牙還牙。
然而,燃燒彈的烈焰卻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它狂野地吞噬著一切,彷彿要將整個世界化為灰燼,至今仍在無情地肆虐。在這片火海之中,部隊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創,有的僥倖逃脫,有的則永遠地留在了那片烈焰之中,化作了歷史的塵埃。
儘管這些損失讓人心痛,但與連日來的戰鬥相比,似乎又顯得那麼微不足道。真正讓牟田口廉也感到心寒的是,這次襲擊之後,指揮部內的氛圍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當敵人的喇叭再次響起,勸降之聲迴盪在空曠的戰場上,那些曾經高呼著要與敵人血戰到底的聲音,如今已不再如初次那般堅定。眾軍官們望著遠處熊熊燃燒的火焰,以及那直衝雲霄的濃煙,心中五味雜陳,沉默成了他們唯一的語言。
敵人的威脅如同冰冷的刀刃懸在每個人的心頭:“若不投降,半座城市將化為火海,所有人都將葬身於此。”這樣的話語,若是出自那些被他們屢屢擊敗的中央軍之口,或許只會引來一陣嗤笑,被視為瘋言瘋語。
但說出這話的是川軍團——那個一直將他們壓制得毫無還手之力的強大對手。此刻,每個人的心中都不禁泛起了一絲疑慮:“他們,真的會這麼做嗎?”沒有人懷疑川軍團的能力與決心,他們在戰鬥中早已用火箭彈將整個城市摧殘得面目全非。
如今,只需一聲令下,剩下的半座城市便可能在燃燒彈的洗禮下化為一片焦土。看看那被烈焰吞噬的街區吧,那裡已無人能生還。在這場生與死的較量中,投降二字,似乎成了難以啟齒的恥辱。 在那烈焰滔天的末日圖景中,他們彷彿已被命運的烤架預定,不是化作灰燼,便是成為活生生的“火烤英雄”,半城烽火之下,無人能逃,皆將淪為命運的“烤乳豬”。
此刻,一個靈魂深處的拷問躍然心頭:“面對死神,你可曾顫抖?”這不僅是簡單的詢問,更是一場關於生死的哲學辯論。
回溯至侵略之初,那些日軍的中下級軍官,他們彷彿是從戰火中走出的無畏勇士,更準確地說,那時的他們,大多懷揣著對死亡的無畏之心,如平型關一役,即便戰敗,也未見一俘,負傷者甚至不惜傷害救援他們的八路軍,以求速死,這份決絕,令人膽寒。
然而,隨著時間的流轉,戰事的膠著,到了抗戰中期,越來越多的日軍士兵開始因傷被俘,這一幕,似乎預示著某種轉變。直至抗戰尾聲,大規模的日軍投降才如雨後春筍般湧現,但即便如此,整個戰爭期間,真正投降的日軍也不過萬餘人,且多數集中在最後的關鍵時刻。
談及日本人的“武士道”精神,它在基層士兵中的灌輸無疑是成功的。但對於那些身處軍隊中上層的軍官而言,他們往往是受過良好教育的智者,與那些盲目狂熱、為天皇獻身不惜一切的“野獸”不同,他們擁有更為複雜的思維和更為廣闊的視野。
隨著戰局的惡化,國家的衰敗,這些軍官們開始反思,他們所追求的一切是否真的值得?是否要為了一場註定失敗的戰爭,獻上自己寶貴的生命?當理性的光芒穿透迷霧,他們中的許多人開始珍視生命,懂得了“好死不如賴活”的真諦。
這股風氣逐漸向下滲透,連那些曾經無畏的中下層軍官也開始惜命,不再盲目地與敵人拼命。甚至,一種奇異的和諧在戰場上悄然誕生,日軍與八路軍、中央軍之間,竟出現了私下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