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t>
這個其實還好,顧錦年到不覺得什麼,相當於是有一群人來監督自己,反而有一定的監督作用,真錯了就改,沒錯就不搭理,心情不好揍他一頓就行。
顧錦年最擔心,是另外一點,栽贓嫁禍,潑髒水。
“我最大的問題,就是道出荀子經義,想來孔家人一定會利用這點來抨擊我。”
“說我不尊聖人,不敬天地,有辱讀書人。”
“甚至下面的人,還會造謠生事,大夏詩會的事情,明眼人看完都知道,自己是爭論,而不是侮辱聖人。”
“可大部分讀書人,不會接受一個優秀人,尤其是他還如此年輕。”
“文人相輕,同行是冤家啊。”
顧錦年喃喃自語,他並非覺得自己道出荀子經義是錯誤的事情,而是不應該在這個節骨眼上說出來。
若是在學術之爭時,留下了話柄。
說句不太好聽的話,顧錦年現在就可以預測未來天下讀書人謾罵自己的幾件事情。
侮辱聖人,不尊聖人,得理不饒人,詩會咄咄逼人,人品敗壞,狐假虎威。
畢竟,大夏詩會的事情,估計已經有人想好了怎麼編了。
詩會之上,蘇文景出題之後,顧錦年半刻鐘回答,一氣呵成,快到不可思議。
眾人覺得蹊蹺,尤其是各國才子認為這事有問題,雖然顧錦年才華橫溢他們是認可的,但半刻鐘就完成,這世間上怎可能有人能做到?
所有人心生抱怨,各國才子認為不公,可畢竟是在大夏王朝就不好說什麼,再加上顧錦年乃是大夏第一權貴,誰也不敢招惹。
最終孔家世子,為人正直,剛正不阿,雖然也忌憚顧家勢力,可身為聖人之後,他還是決定站出來,為所有人打抱不平,提出質疑,但說話客客氣氣,沒有絲毫逾越,只是簡單質疑。
未曾想到,顧錦年惱羞成怒,大罵孔宇,同時設下賭約,孔宇也不想鬧的如此之大,可顧錦年非要立下賭約,不立賭約就不解釋。
面對無數才子心中的憋屈,孔宇硬著頭皮答應下來,同時出十道題,並且這十題都十分簡單,不是明月就是江河,也不希望鬧得太僵。
不曾想到,顧錦年的確有這般才華,詩成千古,的的確確展現出才華。
眾人服氣。
孔宇明悟後,向顧錦年道歉,甚至會登門道歉,可顧錦年必須要讓孔宇跪下。
孔宇不是不想跪,而是他代表孔家,實在是不好跪,願意給予一切補償,誰料想顧錦年得理不饒人,到最後更是羞辱聖人,狂妄自大,囂張跋扈,目中無人。
甚至大夏皇帝都偏袒顧錦年,以致於孔宇最終下跪,連傳聖公來了都沒用。
鎮國公更是叫囂,誰敢幫孔宇就殺他全家,顧錦年更是說要殺盡天下一切不支援自己的偽儒。
大致就是這個劇情了。
顧錦年都不用去想,一定是按照這個劇情傳出去的。
甚至如果歹毒一點,更會說成,各國才子質疑,孔宇也跟著說了一句,自己找準時機,直接報復孔宇,就是為了將孔家踩在腳下。
因為自己狂妄。
人是很容易被打上標籤的,有能力者一般都會跟狂妄掛上鉤,無能力者一般會跟懶惰掛上鉤。
這是潛移默化。
如果再加上一個大夏第一權貴,年僅十六歲,人們會覺得這種人不狂妄誰狂妄?
就好像富家子弟一樣。
提到富家子弟這四個字,基本上所有人腦海當中浮現都是一群肥肥胖胖,穿著錦衣,走在路上大搖大擺,身後跟著七八個隨從家丁,看誰都跟看狗一樣。
這就是標籤化。
人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