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寧六年春,汴梁城。
王安石站在御書房內,向神宗皇帝彙報變法進展:
\"陛下,青苗法已經調整,現在利息降低,還款期限也更靈活了。農民的反響不錯。\"
神宗點頭:\"朕聽說,有些地方的農民主動要求參加青苗法?\"
\"是的。因為利息比民間借貸低,而且有官府擔保,農民覺得更可靠。\"
\"市易法呢?\"
\"也在調整。我們加強了監管,防止官員與商人勾結。現在物價確實穩定了許多。\"
正說著,一份奏章送到:邊境捷報,新編練的軍隊再立戰功。
\"陛下請看,\"王安石說,\"這就是改革的成效。軍制改革後,我軍戰力大增。\"
神宗展開奏章,龍顏大悅:\"變法兩年,確實見效。不過......\"
\"陛下有何指教?\"
\"朕聽說有些地方執行過嚴,民怨不小。\"
王安石恭敬道:\"正是。所以臣一直強調,變法要循序漸進,要因地制宜。現在我們正在調整政策,讓它更符合實際情況。\"
神宗滿意地點頭:\"這才是治國之道。改革圖新,但也要顧及民情。\"
窗外春光明媚,這場變法正在向更成熟的方向發展。
王安石正在和神宗討論變法細節時,沈括求見。
\"陛下,臣在民間發現一個奇人,\"沈括說,\"此人雖是平民,但精通天文曆法,還自制了多種觀測儀器。\"
\"哦?\"神宗來了興趣,\"詳細說說。\"
原來這人名叫張元,是杭州一個普通工匠的兒子。他自幼痴迷天象,常年自學,還改良了多種天文儀器。
\"最難得的是,\"沈括說,\"他發現了官方曆法中的幾處誤差,還提出了修正方案。\"
\"有意思,\"王安石插話,\"這正是我們變法的目的——選賢任能,不拘一格。\"
神宗點頭:\"傳他入京。\"
一個月後,張元來到汴梁。他帶來了自己改良的渾天儀和大量觀測記錄。
司天監的官員們起初不以為然:\"一個平民,能懂多少天文之理?\"
但當張元詳細解釋他的發現時,這些官員都驚呆了。他不僅找出了曆法中的誤差,還提出了極具創見的修正方法。
\"陛下,\"沈括說,\"若能讓張元參與司天監的工作,對曆法改進大有幫助。\"
有官員反對:\"他出身寒微,如何能......\"
\"正因為他出身寒微,卻有如此成就,才更顯難得。\"王安石說,\"變法就是要打破這些條框,讓真正有才能的人脫穎而出。\"
最終,張元被任命為司天監技正,參與曆法改革。這在宋朝歷史上還是首次:一個平民,憑真才實學進入如此重要的機構。
\"這就對了,\"沈括欣慰地說,\"有真才實學的人,不該被出身所限制。\"
而此時的張元,已經開始在司天監埋頭研究。這個平民天文學家的故事,成為變法中一段佳話。
在汴梁城的夜空下,一個新時代正在到來。
張元剛入司天監時,遭到了不少冷眼。
\"聽說這個新來的技正,連科舉都沒考過。\"
\"可不是,就因為會擺弄幾個儀器......\"
張元不理會這些閒言碎語,專注於他的工作。一天深夜,他正在觀測天象,突然發現一個異常現象。
\"不對!\"他立即翻開曆法計算,\"按照現在的歷法,這顆星不該出現在這個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