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遂!”
“哈哈哈!一切為了帝國,為了陽光灑滿大地!”阿雷·斯特也起身舉杯與眾人共飲。
當阿雷·斯特成功拉攏了第十八師凱拉法·塞利姆師長,及其部下所有軍官後,又透過凱拉法·塞利姆的關係網,不斷的在軍政商三界擴充套件。
這天,阿雷·斯特與波可士和塔拉奇卡正在對阿雷·斯特這一個月的行動進行總結。
波可士:“目前我們已經控制伊斯坦布林百分之八十的軍隊和百分之三十的政府官員,以及部分商人。”
“帝國政府目前有何動靜?”阿雷·斯特有些好奇道。
波可士:“前線傳來訊息,10月31日,英國人佔據了貝爾謝巴。11月6日,又佔據了特拉斯舍拉亞,為了避免被包圍,加沙的帝國軍隊在法爾肯海因(埃裡希·馮·法金漢(德語:Erich von Falkenhayn,1861年11月11日-1922年4月8日),又譯為埃裡希·馮·法爾肯海因或埃裡希·馮·法爾根漢,德國軍事家、步兵上將,1914年至1916年間任德軍總參謀長。)的指揮下已經撤離了。目前帝國正在焦頭爛額,沒有太多的精力投注到我們身上。”
波可士頓了頓又道:“還有一個訊息!”
“嗯?”阿雷·斯特微微蹙起眉頭,好奇是什麼訊息,讓波可士都有些沉重:“是什麼訊息?”
波可士:“威廉·史密斯傳來訊息,你之前安排他關注的布林什維克在11月7日,發動了起義,,目前已經佔據了聖彼得堡。”
“領導起義的是誰?”阿雷·斯特十分想知道是不是列寧。
波可士:“是一個叫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列寧的人,就是他領導的隊伍推翻了以亞歷山大·弗多洛維奇·克倫斯基為領導的資產階級俄羅斯政府。”
聽見是列寧後,阿雷·斯特感到一陣輕鬆。也就是說還有不到四個月的時間,1918年3月3日蘇俄就會和同盟國簽訂《佈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約》,從而退出一戰。
但是蘇俄是在提出的和平建議被協約國拒絕後,才開始與同盟國的德國進行和平談判的。
談判開始於1917年12月3日,德國提出了把波蘭、立陶宛、愛沙尼亞的區域性和拉脫維亞、白俄羅斯、烏克蘭的全部割讓給德國並賠款30億盧布的苛刻條件。
這引起了蘇俄內部嚴重的分歧。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列寧主張接受德國的條件,簽訂和約,為新生政權爭得喘息機會,季維諾也夫、索柯里尼柯夫、約瑟夫·維薩里奧諾維奇·斯大林、阿爾喬姆、斯塔索娃、斯維爾德洛夫等六名中央委員支援列寧;
尼古拉·伊萬諾維奇·布哈林為代表的“左派共產主義者”反對簽訂和約,主張對帝國主義繼續世界大戰,中央委員布勃諾夫、烏里茨基、洛莫夫支援布哈林;列夫·達維多維奇·托洛茨基則主張停戰,復員軍隊,但不與德國簽約(即不戰不和),中央委員克列斯廷斯基、費利克斯·埃德蒙多維奇·捷爾任斯基、阿道夫·阿布拉莫維奇·越飛支援托洛茨基。
1918年1月2日,蘇俄政府召開中央和地方負責人會議。60人出席的會議上,贊成布哈林主張的32人,贊成托洛茨基主張的16人,贊成列寧主張的僅15人。最終,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列寧的主張因處於少數而未能被透過。
1918年1月24日,蘇俄政府召開中央會議,重新表決簽約的問題。托洛茨基的主張以9票對7票的多數透過,列寧的主張仍然沒有被多數所接受。
1月30日,佈列斯特談判恢復。作為外交人民委員、談判代表團團長,托洛茨基臨行前與列寧約定:如果德國下了最後通牒就讓步簽約。結果德國果然向蘇俄下了最後通牒,托洛茨基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