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t>
賜婚當日,他生平未遇地懵在了當場,腦子轉不動了。
過日子這回事,妻憑夫貴固然是好,可夫妻兩個坐在一起都說不到一塊兒去,那便只剩了長期的忍耐遷就。沒有才華可言的黎元鑫,與才情出眾的女兒,根本就是兩路人,直覺只有不般配、牴觸。
他不想接旨。
可是,女兒先一步領旨謝恩,又悄悄地扯他衣袖,滿目擔憂地看了他一眼,又飛快地瞥過她的孃親和一眾隨著跪地的下人。
罷官在先,他要是再抗旨不尊,先帝就是再想留著他這條命,最輕也是入獄流放的結果,到時,會連累妻女僕從。而那是女兒不願意看到的。
他便接了旨。
後來,女兒成婚了,說來不過大半年,可哪成想,她過的是噩夢般的日子。
今時今日,他很想對女兒說,日後不論如何,爹爹便是拼上性命,也會護著你,免煩憂,遠愁苦。退一萬步講,真的護不住,那也是一家人攜手經歷風雨,而不是用你的付出換取任何東西。
前車之鑑,再不要有,他希望自家如此,別家亦如此。
正如裴行昭說的,推己及人。他是該為最容易被折辱的婦孺做些實際的事情了,而裴行昭已經在成全他這份心思。
不,也不能這麼說。細琢磨一番便品得出,她本就是看不慣很多不平事的性情,只是懶得詳加解釋為自己表功。
萬幸,她沒有先帝的率性肆意,沒有今上的中庸懈怠,耍橫殘酷只針對佞臣宵小賊子。
如今才是他真正大展拳腳的年月。
四月中旬,去年離京賑災的一眾人等回到京城。一行人去的時候日夜兼程,回來的時候卻是不需心急,加上內閣也另外委派了差事:檢視一些地方反應到朝廷的問題是否屬實,如貧困的縣區,又如年久失修的河道等,如此,回京便頗費了些時日。
欽差向太后、內閣覆命,主要陳奏的事情都是需要朝廷撥銀錢救濟地方上的,算完賬,一百多萬兩就出去了,但這是必須要花的錢,六部都無異議。
給賑災的一應人等論功行賞之後,欽差與閣員告退,康郡王來到清涼殿請安。
裴行昭對他淡淡的,說了幾句場面話,便端了茶,“去給太皇太后、皇后請個安,見見貴太妃。”
康郡王稱是,依言行事,先去了慈寧宮。
他好不容易才爭取到協助賑災的差事,去時在半路上先帝駕崩,連忙趕回來守靈守孝,等到先帝入土為安,賑災的事已經開始收尾,他沒必要去了,可是燕王總擠兌他做事有頭沒尾,也只好主動提起,好歹走完這個過場。
都說一年之計在於春,他這樣的開頭,委實不怎麼樣。
沒想到,在外面的日子裡,京城頻出事端,掀起的風浪一次比一次大,太后用冠冕堂皇的理由殺了很多人。
他覺得在外面也是好事,人不在京城,又是在賑災,晾誰也不好意思找他的轍。
誰能想到,就這樣還是遭殃了:上個月收到內閣發公文告訴他,因他是安平公主的胞兄,安平又曾大肆斂財,揮霍無度,不得不查他,現下朝廷收回他名下五成的田地,一應用度削減五成。
老老實實待著也倒黴,這等於半數財產平白被人拿走了,而且他明擺著就是被蓄意針對的。
氣得他,恨不得把安平撕了,更恨的是太后和皇帝:兩個人為了護著武官,居然對皇室宗親下這種狠手,他們是有多想早早嚐到孤家寡人的滋味?他們就能保證日後不會做出令所有武官抱團兒反對的事兒?簡直不可理喻!
到了慈寧宮,康郡王被告知,太皇太后在禮佛,不得空,他不妨改日再來請安。
康郡王笑著應付兩句,轉身去見貴太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