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方法是這兩種,一種,是用鮮艾葉做湯。
在熱水裡加入艾葉,煮沸後再倒進去攪好的蛋液,裝碗的時候加一點點鹽。
這個湯易弦喝不慣,也不喜歡。他直言說,像是在喝藥。
另一種做法是他非常喜歡的。
艾團。
艾葉糰子是用糯米粉做的。
把艾葉用加了草木灰的開水燙了,放冷之後用紗布濾出汁,或者直接新鮮艾葉加水攪碎,煮沸,擰出汁。用這種深綠色的汁和糯米粉,和成麵糰,靜置一會兒揉成長條,切成小塊,壓扁,擀成比巴掌略小的圓麵皮,裡面裹上豆沙,蒸了之後就是艾團了。
艾葉汁和好的面是青綠色,所以艾葉糰子,也叫青團。
如果喜歡艾葉的口感,可以把艾葉剁碎,加少量鹽,去除澀味,直接混入糯米粉和麵,麵皮裡就會看得到葉子的碎末,麵皮的顏色也更深。
不過,何田喜歡做得更復雜一點。
之前醃製的那些鹹鴨蛋已經可以吃了。拿出幾個,剝掉泥巴和松針,洗淨之後煮熟,取出蛋黃。
這批鹹鴨蛋做得非常成功,每個蛋的蛋黃都流油,吃起來沙沙的,早餐吃一碗粥配一粒蛋,簡直幸福極了。
做青團的時候,在擀好的麵皮上先放一層豆沙,再放一粒鴨蛋黃,像包包子一樣包好,底朝下,輕輕一壓,就可以放在蒸籠裡了。
易弦喜歡又甜又鹹的食物,就跟他喜歡板栗燉鴨腿一樣。
這樣的蛋黃豆沙青團,他一次可以吃三四個。
如果不是因為已經吃了晚飯,他能吃更多。
加了艾葉的糯米粉皮粘牙清香,何田自己用豬油炒的豆沙綿密香甜,再加上沙沙的鹹蛋黃,咬上一口,各種滋味彙集在口中舌尖,吃得嘴角都翹起來。
除了豆沙蛋黃餡兒的青團,何田還做了一種肉餡兒的。
餡料用的是醃肉和紅豇豆。
她用一塊去年冬天醃的獐子胸肉,剁成和指尖差不多大的小塊,和紅豇豆一起泡發一夜。
紅豇豆是去年種的,新豆種下之後,長勢喜人,春夏季有剛買的米麵,這些雜糧就可以想著法子折騰了。比如小米艾葉蒸糕。
放在陶碗裡泡了一晚上,豇豆長大了兩倍還多,醃肉裡的鹽分也被豇豆吸收了。
這時再加上一點新鮮的肉餡,這就要看他們獵到什麼獵物了,或者是松雞,或者是野兔,都和這個食物相稱。
餡料裡再一點點蔥調味,攪拌好,包上之後,大火蒸上二十到三十分鐘。
這種青團的口感和其他幾種差異很大,麵皮也做的格外厚實,咬上一口,會流出油汪汪的湯汁,豇豆吸收了些肉的鹹香味道,咬起來還是糯糯的,肉再配上艾葉的香味,滋味很是奇特。
做了一次之後,易弦建議,不如再在餡兒里加一點香菇,嗯,這麼一想,倒不如干脆做成包子。
於是何田用艾葉汁和上面粉發麵,餡料裡去掉豇豆,蒸了一籠淺綠色的松雞香菇肉包。
夏季除了蚊蟲多,還多雨。
水池的挖掘工作被一場雨打斷後,要等到池子裡的積水排空,池底變幹後,才能重新開始。
第一場雨後,易弦跑去視察工程,當即決定要先挖一條排水渠。
他的行動力不容小覷,池子還沒完全乾,他就扔了些樹枝下去,再鋪上幾層草簾子,跳進池子裡挖排水孔了。
幾天之後,他成功地在池底挖了一條“小隧道”。三米多長的隧道通向山澗,洞中放了一根截面挖空的大竹子,竹子通向山澗的那一頭設定了開關,拔掉拴著皮繩的塞子,池子裡的水就會放出來,順著山澗流下山,進入河流,最終奔向大海。
何田易弦又忙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