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嶽銀瓶佈置了一項任務:選兵的標準。
自古以來,當兵都是有標準的,只可惜到了宋朝卻被廢弛。
宋人為了避免內亂,想了一個自以為聰明的決策,結果導致了冗兵成為了朝廷巨大的負擔。
每當遇到災荒時,宋人便將流民全都收攏起來,讓他們當兵,吃皇糧,進而避免了流民搗亂的可能。
內亂的確是消除了,但也直接導致了兩個更加惡劣的後果:冗兵對國家財政的巨大消耗,和軍隊戰鬥力的直線下降。
到後來,這些軍隊不僅不上陣打仗,甚至紛紛淪為了朝廷勳貴們的家奴。
朝廷花了大筆的錢,最後便宜了一幫子蛀蟲,這樣的朝廷怎能不亡。
而李申之想要做的,就是重新建立選拔士兵的標準。
按照他的思路,標準至少分為兩個層級:其一為普通士兵的選拔標準;其二為精銳的選拔標準。
自古以來流傳於世的選兵標準,都是以精銳的選拔為主,比如戰國時期吳起訓練的魏武卒:
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冑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中試則復其戶,利其田宅。
這是一項體能標準,士兵需要穿重甲,帶硬弩,五十隻弩矢,三天口糧,一柄長兵器,一把短兵器,半天走一百里抵達制定地點之後,依然可以立馬投入戰鬥。
達到這樣標準的魏武卒,即便放在現代,只要花上十分鐘教會他們打槍,他們依然是精銳中的精銳。
精銳自然有精銳的待遇,凡是能選入魏武卒的隊伍,直接進階成為地主階級。
也正是有了這樣的精銳,吳起才創下了“大戰七十二,全勝六十四,餘平”的傲人戰績。
時過境遷,李申之對軍隊的認識必然比不上嶽銀瓶、張牧之這些人。
選拔士兵標準的制定,也就交給了嶽銀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