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盆底,諸如長安,咸陽都地處盆底之中。
而圍繞在周圍的秦州,商州,興州,便處於盆沿上。
其中秦州的地理位置更特殊一些,在盆沿的外面。
也就是說,金人想要進攻秦州,語言從盆底翻過臉盆的邊,越過崇山峻嶺,攻擊臉盆的外面才行,需要付出很大的代價。
首先山區不利於騎兵行走,也無法攜帶大型攻城器械,更加不利於金人作戰。
說到秦州的戰爭,不久之前剛發生過一次。
在不到一年之前,金人發動了全面攻宋的戰爭,在秦州便吃了一次大虧。
當時的吳璘駐守秦州,創造了疊陣,打了一場漂亮的以步兵破金兵的陣地戰。
所謂疊陣,是一種多兵種,多種火力協調配合的複合陣型。
在這個陣型中,當敵人行進到不同的距離時,分別有不同的兵種輸出火力,增加了進攻火力的密度。
當金人距離陣型一百步的時候,站在疊陣最後方的神臂弩開始發射,進行第一波殺傷。
金人行進到前七十步的時候,站在疊陣後方的弩手開始攻擊。
當金人衝到陣前的時候,他們會對上站在疊陣最前排的長槍兵,還有站在長槍兵身後的刀斧手進行近戰。
在前排近戰兵有戰損,亦或是體力下降的時候,後排的弩手和神臂弩手會放下弓弩,手持短兵上前近戰。
由此可見,金人的正面雖然只有一排宋軍,但他們其實同時受到了三排人的火力威脅。
通常的情況是,金人還沒有衝到宋軍的陣前,便被消耗了一大波,當他們衝到宋軍陣前的時候已經是強弩之末,任由宋軍宰割。
若是金人衝了一半之後逃回去,那就更好了,宋軍一個不死就能對金人射兩波火力輸出。
比放風箏都爽。
就這樣,金人在打又打不過,後勤補給也跟不上的狀態之下,無奈地退出了秦州地區。
能贏第一次,就能贏第二次。
不論是從心理,還是從實力上,對於秦州的防禦,宋人對金人都有絕對的優勢。
這便是李申之的策略:送陝州,棄商州,守秦州。
只不過守秦州的意義,吳璘與李申之有些許不同。
從邵隆的傳話來看,李申之之所以想要守住秦州,是想要以此為前進基地,進一步溝通西遼,西夏。
若是沒有秦州這一個跳板,那麼南宋政權便會與河西走廊以致西域一帶徹底失去聯絡。
而吳璘之所以想要留住秦州,是想為日後的戰略反攻留下一個重要的出兵點,可以從多個角度威脅金人。
換言之,有秦州與沒有秦州,在收復關中之時的難度,是簡單與困難的區別。
更進一步,秦州(甘肅天水)掌握在宋軍手中,也可以為以後奪回延安,榆林,進而北上至河套地區,可以從金人的後方進攻金人。
雖然李申之與吳璘不約而同地看到了秦州重要的戰略地位,但兩人的思路卻完全不同。
李申之看到的是西域,而吳璘的眼裡依然只有金人。
李申之沒打算在短時間內改變對方的看法,現在是求同存異的時候。
只要大家都認為秦州很重要,那就行了。
吳璘顯然也不是非要講究“名正言順”的道學先生,所以他決定與李申之進行這次合作。
兩人聊了一陣,飯菜流水價地呈了上來。
時間緊迫,邵隆只能一邊吃飯一邊議事。等吃完飯,議完事,邵隆還得馬不停蹄地趕回商州去。
吳璘肚子不餓,看著邵隆吃飯,還時不時地把邵隆愛吃的菜換到邵隆面前,說道:“秦州守將武誼,之前便是從金人那邊降了過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