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也具備很強的效力,有點類似於強勢的丞相。
至於趙瑗與趙不凡二人,有些類似於副丞相,各分管一攤。
其中趙瑗由於身份的原因,還具有一定的監察職責。
再加上嶽銀瓶這樣的軍方大佬,一個小朝廷算是齊活兒了。
當然了,張浚不可能是皇帝,他頂多只是皇權的化身。就像總統是最高權力的化身一樣。
到底該派誰去大名府,眾人的意見不太一樣。
張浚說道:“按老夫之意,當從幾個知縣中拔擢一人,充任大名府知府。就人選來說,老夫覺得韓平和陸游都可以當此大任。”
李申之說道:“下官與張相公意見不同。大名府時刻面臨著軍事的威脅,必須要有一個知兵之人任知府才行。”
張浚問道:“申之可有合適的人選?”
李申之說道:“人選是有,就怕張相公不同意。”
眾人納悶,這李申之何時開始顧及起了別人的意見?既然李申之有這樣的顧忌,說明他的建議八成不會被大家所接受。
到底是什麼樣的建議會離奇到張浚都無法接受,大家倒是有些好奇。
張浚說道:“且說來聽聽。”
李申之說道:“下官心中的第一人選,是張牧之。第二人選,是梁興。此二人雖不曾在官府中任職,但是兩人統領山寨,對於如何管理一方頗有心得。更重要的是,此二人與金人打了這許多年的仗,軍事能力這塊讓人能放得下心。”
張浚說道:“張牧之沒有出身,驟然拔擢到如此的高度不妥。倒是那梁興,雖未在朝中任職,但名義上也算得上是岳家軍中的統制。將他拔擢起來,倒也不算全無根基。”
軍中的統制大概相當於師一級,轉任政府的市長,算得上是平級調動。
李申之說道:“梁興倒也是個不錯的人選,只是不知他的家在太行山上,是否願意拋家舍業去大名府紮根。”
這時,趙瑗插話道:“申之曾經說過要軍政分家,為何不在新設大名府之時便施行?”
李申之側目看向趙瑗,豎起了大拇指,讚道:“建國公此議甚妙,自當如此。”
這樣的建議,大概算是李申之與趙瑗之間的默契了吧。
李申之想要透過趙瑗來改造朝廷中樞的結構,而趙瑗想透過李申之來加強基層的統治。
就大名府而言,剛好試驗一番李申之所謂的軍政分離。
軍政分離,指的是軍隊的建設與糧秣不再依靠地方,而是由中央統一撥付。
古代的軍隊,尤其是邊疆的常駐軍隊,基本上都是依託於邊疆的地方財政而建設。
受限於古代的交通運輸方式,財政由中央統收統支的成本太大,邊疆的軍隊由中央統一支付同樣需要花費很大的成本,任何一個朝代都無法實現這樣的理想管理模式。
即便是建國之後,在很長一段時間之內都沒辦法達到這樣的理想狀態。
當地方財政與駐守軍隊關聯過多時,必然會導致割據勢力的出現。
在中央軍具備足夠實力的時候,尚能夠威懾地方不敢叛亂。一旦中央的實力下降,國家會立馬陷入分裂局面。
漢、唐兩朝便是如此。
宋人在沒有解決交通效率的前提下,透過文人極度地壓制武人,類似於BUG般地解決了這個問題,勉強也算得上是一次比較成功的嘗試,至少算是很有建設性的嘗試。
明清兩朝之所以能保持長久的大一統格局,正是承襲了宋人的這項發明。
漢唐兩朝雖然也都持續了約三百年,但是這兩個強盛的朝代有一大半的時間都處於事實上分裂的狀態。
倒是明清兩朝,不論如何虛弱和腐敗,大一統的框架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