豈不是美滋滋?
不過實際上官方還是抬抬手,免去了學徒的服役要求,也算是鼓勵這種關係的良性發展。
在以老帶新的模式下,大明也漸漸培育出了一批年輕的制船匠人,可以想像,不久的將來,中西方的匠人們之間必然會有一場理念之戰。
不怕他們戰,就怕他們不戰。
道理越辯越明,觀念推陳才能出新,技術的發展必然伴隨著爭論和淘汰,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和樂氛圍只會孕育腐敗。
在西方的船匠到來之前,大明的工匠們先交出了這艘「太平號」。匠人們經過了大量的實驗,判定三大兩小的船帆配比最為實用,三張大帆受制於材料的牢固性,被固定了面向,而兩張小帆則是做了活輪。
如此,當船隻在海洋上航行時,順風之時便可用大帆,若要加速,也可開啟五張帆,而若是遇到逆風之時便可收起大帆減小阻力,隨即展開靈活的小帆尋找迎風面。
只要角度找得好,哪怕是逆風也能借到動力。雖然那樣做船隻肯定是斜著走,但在海洋上只要航行速度能夠大於洋流的速度,不要停留在原地即可。
在海上,不怕逆風,就怕沒風。
若是實在沒了風……
那就只能靠腳踩了。
大明的匠人在船隻的左右和後方都做了木輪,這一設計的靈感或許是來源於鄉間用於灌溉的水車,這種改進後的輪船隻要靠著腳踩就能帶動履帶,讓船隻緩慢前行。但這都不算什麼,最讓人側目的是船隻的後方裝了一個螺旋槳。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