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問什麼地方能夠最快了解一個地方、一個民族,那毫無疑問就是菜場。
摸清楚了對方的胃,自然很快就能摸清楚對方的人。
這麼一晃蕩,還真有人有了意料之外的發現,這個人便是被恭恭敬敬迎到琉球的前陝西布政使司秦簡。
琉球這個地方地勢極其坎坷,說八山一水一分田當真是一點都不為過,而這一分田總體來說也都掌握在中山王的手中,在這個地方,只有王公貴族才有資格吃到大米。……怪不得每次琉球的使者到了大明都拼命乾飯,那架勢宛如餓死鬼投胎一般,秦簡還曾單純得認為使者真的是飯量大,看來是他天真了。
秦簡曾聽聞有去瓊州島或是福建、山東公幹的同僚抓緊時機暴風吸入各色海鮮,現在想起來,琉球使者當時也是出於這個目的吧?
借著出使的機會抓緊時間一次吃到滿足什麼的,對於生於水稻主產區,又在小麥主產區工作的秦簡來說,實在是有些不太能理解。
不過很快他就能體會到他們的感受了。
琉球的官員對於上國使者不可謂不尊重,各種好吃好喝好玩的都往使館這裡送,但這也擋不住的確沒有這個條件啊。
冬季剛過了一小半,秦簡就發現市面上再也見不到大米的痕跡了。
「去歲夏季多雨,水稻被淹死了不少……今年,今年實在是沒有米了。」商戶看著一身錦袍(其實是大明的工作服)的秦簡訥訥道。
秦簡是第一次聽到水稻還能被淹死的,直到後來他跑了一次琉球國的田頭,再一問,秦簡才知道所謂的水稻被淹死是怎麼回事。
這些琉球人居然沒有開設洩水溝!
水稻雖然是從沼澤地走出去的農作物,在其生長過程中對於水的愛好也的確高於別的農作物,這是其生長特性,但這並不代表每時每刻它都要浸泡在水裡。
在大明,農人每隔一段時間都會控制稻田內的水量,透過控水來控制水道的生長速度,以防徒長。
而在稻穀收穫前一個月更是會完全放乾地中水,如此便可促進稻米的灌漿,同時,這麼做也利於採割方便。
糧食的天敵是潮濕,如果在收割時候麥穗掉到地裡還能撿起來,如果掉到水裡,那就只能餵魚了。
但琉球人則不,他們不知學了誰,聽說田裡放水可以促生產,便一門心思傻乎乎得照做,在水稻養殖的全程中不換水不放水,不去思考,只是照抄,如此糧食產量能高得上去才怪呢。
這一刻,秦簡不由自主得感嘆皇孫殿下是真有先見之明,他們這些地方官員雖不至於五穀不分,也有掌管農事之責,但讓他們種田的確是外行人,幸好殿下塞了幾冊農書,成功挽救了他的形象。
無論到哪裡,農業技術的改進都是最有力的敲門磚,
或許是因為提供種植意見以及拿出權威的說法為使者增加了可信度,此後琉球國的中山王特地親自上門,請使者傳授種植技術,於是,使者很快就過上了夜晚翻閱農書充盈自己,白天到農田裡揮斥方遒的日子。
如此,隨著時間增長起來的除了年齡外,還有他的臉皮,就在秦簡感覺自己每天都要給榨乾,有些腎虛之時,他意外發現了一個好東西。
此前有提到過琉球人的種植環境如此之差,那麼當地人是以何為生的呢?
琉球作為島國,首要的產業自然是漁業,但琉球所在正是颶風的必經之處,每年夏秋之際漁業最豐時也是颶風威脅最猛時,因此,島內不得不想辦法開展其餘的業務。
譬如說——作為大明和外國的中間人。
大明如今對外開放的港口唯有劉家港,而琉球國恰在劉家港和大航路中間,藉由地理位置之便,琉球國便提供了類似於驛站的服務,歡迎各國的朝貢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