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嗣昌平定內亂的“四正六隅,十面大網”方針,卓有成效。
但為了平定內亂,湊措軍費,他加徵了剿餉和練餉,明末加徵的三餉,他一個人就佔了兩個,他的加餉政策最後都被轉移到農民身上,給明末貧困農民帶來沉重的負擔。
現在的張獻忠已經在谷城招安,李自成被打的只剩十八騎逃入商洛山中,所以此時的楊嗣昌一時威望極高,若不是此時清兵入塞打破了原定的計劃,明末的農民起義運動或許真的能在這人手上弭除。
“楊大人,皇爺有令,叫奴婢來兵部搜尋李俊業的檔案,不料楊大人竟然和皇爺想到一塊去了,我大明君臣同心,實在是可喜可賀啊!”
王承恩笑盈盈的對著楊嗣昌說道。
楊嗣昌正看的仔細,抬了抬頭,見是王承恩,忙行了一禮,道:“王公公謬讚了,楊某也只不過是一時好奇,誰料竟然和陛下想到一塊去了,喏,這李俊業的檔案悉數在此,王公公莫讓陛下等急了。”
“多謝楊大人提醒。”王承恩客氣的回了一禮,身後一個太監,當即合意的捧起桌上的檔案,隨後回到王承恩的身後。
“楊大人,既然也關注此人,那有什麼話,要奴婢帶給皇爺的嗎?”王承恩在欲走之際,又多問了一句話。
這句話卻正合楊嗣昌的心意,他當即道:“有才者應提拔,無才者應貶黜,這是更古不變之理,我料陛下必會提拔此人,還請公公替我在陛下面前明言,此子年齡尚小,根基尚淺,如若是一時蹴登高位,唯恐是揠苗助長,適得其反,所以欲使其大用,理應先磨鍊其心性,若此,其後方有大作為。”
楊嗣昌目前是朝中執牛耳者,自然會對李俊業感興趣,只不過孫承宗在奏摺後面寫得很明白,李俊業此時現在南下去尋盧象升去了,楊嗣昌頓覺不悅。
而今面對建奴入關,朝中持兩派,楊嗣昌和高起潛主張議和,而盧象升主張主戰,一時和盧象升鬧的不可開交。
其實面對眼前的局面,無論是議和還是主戰,誰也沒有錯誤,都是為了救大明。
相對而言議和派者的付出的犧牲更大,想想自古以來,那個朝代主戰派不是受萬民敬仰,史書推崇,而議和派每每受人抨擊,為人受唾棄,大有一種冒天下之大不韙的感覺。
尤其在廣開言路的大明,更甚。
明朝採用的是開言制,言路權力非常大,什麼人都能抨擊,包括皇帝本人,皇帝最多也只是將他們打廷仗。
但是在當時的輿論環境下,誰被打了廷仗,那就是為他不畏強權,敢於直言的行為,進行了官方背書,被打廷仗將會是這個人終生的榮耀。
廷仗甚至會打死人,但是這些言官卻絲毫不怕,被打死也是光榮的死法,沒打死就是活著的榮耀與自己的政治資本。
在這種環境下敢於提出議和者,其實都是大無畏者,最關鍵是楊嗣昌還不是東林黨人,他是單槍匹馬的戰鬥,大有一種“雖千萬人,吾獨往矣”的無畏氣概。
但是楊嗣昌本人氣量狹小,所以當見到李俊業要南下去尋盧象升時,心中就很不悅。
“楊大人和皇爺同心同德,楊大人的話,奴婢自然會一字不漏的替楊大人轉達。”王承恩留下這句話,方才鞠了躬,風風火火的帶著檔案回去。
“好小子,竟然才十九二十歲歲,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就從一個小兵做到了千戶,真是大才啊!”
看完了李俊業的檔案,崇禎嘖嘖稱奇,並且他從小兵做到千戶,還完全都是自己一刀一劍殺出來,砍出來的,頓時覺得實在有點屈才。
崇禎雖然剛愎自用,性格多疑,但是很善於破格提拔人才,比如袁崇煥三十五歲才考上進士,從一個知縣幾年時間被提拔成督師。
孫傳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