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確是的,大口徑榴彈炮的炮管膛壓非常高,一般是迫擊炮的上百倍,而柳樹溝和榆林所生產的鋼鐵均無法達到要求,造出來的炮管,壽命僅有300發-350發左右,我不允許使用柳樹溝和榆林生產的鋼鐵造炮管。”餘華大致介紹了一下情況,面容頗為嚴肅,正視面前的李先生。
柳樹溝小型鋼鐵廠採用電爐鍊鋼體系,以鐵水+廢鋼的方式煉製鋼鐵,榆林三叉灣鋼鐵廠採用氧氣頂吹轉爐體系,以鐵水+吹氧模式鍊鋼。
兩個廠生產的鋼鐵從質量上講,與當前時代西方世界的鋼鐵質量,並沒有本質區別,氧吹轉爐技術只是產量上領先世界而已。
那麼,以柳樹溝和榆林生產的鋼鐵,能不能造重炮管?
當然能。
但造出來的重炮管無論是壽命,還是質量,遠遠達不到餘華制定的標準,長期使用存在炸膛的風險。
涉及重型裝備,尤其是火炮,餘華態度格外嚴肅,他不允許八路軍裝備使用可能存在炸膛風險的重炮,哪怕這個風險機率僅有萬分之一。
有些事可以退讓,有些事一步不讓。
“造大炮不是小事,要求高我是支援的,現在使用這個電渣重熔技術後,炮管的壽命能提升到多少嘞?”李先生眼神露出認可之意,抽了口煙,好奇道。
“大概能到4000發左右。”餘華給出了一個大概資料。
“餘同學,我是不是聽錯了,你說的是四千左右?”李先生聽聞微微錯愕,有些懷疑自己是不是聽錯了。
“是的,四千,當然,僅限於105毫米口徑,炮管口徑越大,發射膛壓越高,對鋼鐵效能要求越高。”餘華點頭肯定。
“那豈不是提升了二十倍。”李先生抽了口煙,平復心情。
“是。”餘華依舊點頭。
沉默。
氣氛微微凝滯,德勝李先生和一旁的李秘書沉默不語,透過這組數字,他們對於電渣重熔技術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
李先生看著正在散發滾滾熱氣的炮管坯件:“我還有個問題,西方國家,日本,還有蘇聯的炮管壽命大概是多少?”
“具體資料無從得知,只能有個大概,教授評估過,德國克虜伯公司生產炮鋼質量世界第一,105毫米炮管正常壽命約在400發左右,英法美基本處在同一水平線350發左右,而日本280發左右,蘇聯大約是250發,極限壽命均為正常壽命1.5倍計算,但炸膛風險提高50倍以上。”餘華給出目前各國100毫米火炮身管壽命資料,這組資料部分來源於莊教授,部分為客觀歷史。
當前1937年,世界各國對於火炮身管壽命的研究還停留於鋼絲纏緊技術階段,對於內膛鍍鉻技術均是摸索狀態,大概要到40年左右,德子率先突破火炮內膛鍍鉻,然後日美意英跟進,讓火炮壽命提升一個臺階。
至於法國,不好意思,已經投了。
剩餘的火炮三大件之身管自緊和電渣重熔,均屬冷戰時期的技術,對世界各國而言遙不可及。
雖然現在柳樹溝兵工廠還沒有突破並掌握身管自緊技術,但憑藉電渣重熔和內膛鍍鉻兩大殺手鐧,已經可以將105毫米炮管正常壽命推到4000發高度,極限壽命達到1萬發左右。
而這,才是餘華心中的重炮身管標準。
“一項技術令火炮壽命提升數十倍,超越世界,這就是科學的力量啊……”聽完餘華這番話,李先生輕輕點頭,吐出一口煙,輕聲感慨,接著看向餘華,緩緩道:“餘同學,我以個人身份,向你和最高科學小組全體成員的艱苦付出表示感謝。”
言語鄭重,話音蘊含濃濃的情感。
這是源於內心深處的感謝,無比真誠。
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