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蘇看著本次比賽的主題,在心中慶幸著,
還好主題是這個【光明與黑暗】,
如果主題是什麼【起源】、【成長】。
李蘇就應該選擇《蝙蝠俠:俠影之謎》了,
《黑暗騎士》就要往後面排,等著合適的主題再寫了。
現在就選擇《黑暗騎士》,不僅能緊扣主題,還能趁著熱乎勁,把這兩個著名的小丑給寫了。
從一個小丑引出另一個小丑,還能對比一下這兩個小丑各自的藝術特色。
這個世界的土著們雖然不知道蝙蝠俠是啥,
但可以透過《黑暗騎士》來引出蝙蝠俠啊!
在前世,很多人都是先看的《黑暗騎士》,再看的其他蝙蝠俠作品。
先讓這個世界的人們對這個穿黑色蝙蝠戰衣的大哥哥(小叔叔?)產生強烈的好感和好奇,
之後遇到合適的創作主題,再寫《蝙蝠俠:俠影之謎》解釋蝙蝠俠的起源。
《俠影之謎》的泛用性很強的,能跟很多創作主題契合。
而且,先寫《黑暗騎士》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在《小丑》裡面,托馬斯·維恩的形象真的太負面了太噁心人了,
或者說,整個維恩家族,都不是啥好東西。
如果在《小丑》之後,馬上就寫《俠影之謎》,
托馬斯·維恩就又變成哥譚市的大善人了,等於是某種意義上的洗白了。
觀眾們可能會覺得被欺騙感情,
估計還有觀眾會憤怒地質問:“之前我就被托馬斯·維恩噁心壞了,你也說他是純純的大壞蛋!但下一部電影馬上就說他是大好人!?你幾個意思?耍我是吧!”
在《小丑》的結尾,托馬斯·維恩被殺的時候,還被人喊著“你罪有應得!”,
如果馬上就接《俠影之謎》,這部電影卻把托馬斯·維恩的死描繪得那麼無辜和悲劇,而且他的死亡悲劇還在電影的開頭。
雖然可以強調這是兩個不同的平行世界,但很多觀眾都會感覺不舒服和膈應,
洗白一個觀眾不喜歡的大反派,無論用何種方式,都是大忌。
如果觀眾不同情托馬斯·維恩的死,那布魯斯·維恩的蛻變就不那麼震撼了。
所以,可以先用《黑暗騎士》裡的蝙蝠俠拉一波維恩家族的好感,
並且不斷強調這是發生在不同平行宇宙的故事,此維恩家族也不是彼維恩家族,
最後再過渡到《俠影之謎》解釋蝙蝠俠的誕生。
李蘇如此思考著,也更加堅定地選擇了《黑暗騎士》。
接著,
他便起身,來到一塊白板之前,寫下了片名:《黑暗騎士》。
這個片名,並沒有帶上蝙蝠俠這個字首。
其實,這個電影在立項之初,直接就叫《黑暗騎士》(thE dARK KNIGht)。
與其說它是純正的超級英雄片,不如說它是帶著超級英雄元素的犯罪驚悚片。
而且最奇特的是,這部電影沒有像其他電影一樣,電影開場就出片名,
而是把片名《thE dARK KNIGht》放在了電影最後,也沒有帶著蝙蝠俠的字首。
接著,李蘇又寫下一個地名,
【哥譚市】,
再補充地寫到:
“這個故事發生在平行世界的哥譚。”
“這是一個更具有現實主義色彩的哥譚。它就跟現實中的真實城市類似。”
“在城市保持著基本秩序的情況下,正義與邪惡保持著微妙的平衡。”
“民眾嚮往正常的生活,但是黑幫肆虐,犯罪橫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