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科擔任副軍團長,配置和人員一樣。
野戰軍,四個軍團共計二十餘萬人,基礎的編制則保持不變,同樣為伍,什,哨,隊,營,最後是軍,也稱軍團。
各級軍官稱謂也統一為,伍長,什長,哨長,隊長,營統領,軍團長。
軍銜保持不變,由低到高依次為,士兵,老兵,小旗,總旗,百戶,千戶,偏將,參將,中將,大將,共十等,每等又細分甲乙丙三級。
今後剛入伍的新兵不授予軍銜,訓練滿四個月後,在授予士兵軍銜,打兩仗,或者斬殺一名敵人後,又或者是入伍達到兩年,晉升為老兵軍銜。
伍長,什長則全部由小旗擔任,哨長由總旗百戶擔任,隊長由百戶千戶擔任,營統領由偏將參將擔任,軍團長由中將擔任。
為了徹底取消軍餉,今後每月給軍官發放的軍餉,改稱為職務補貼,伍長每月補貼一兩銀子,什長二兩,哨長五兩,隊長十兩,營統領五十兩,軍團長一百兩,這樣一來二十萬野戰軍,每月也只需要花銷幾萬兩銀子,加上伙食也不會超過二十萬兩,而且所有士兵還都能吃好吃飽。
對於堂堂軍團長每月只有一百兩銀子,林家軍的老人們不但沒有嫌少,反而都是非常的激動,畢竟跟著大帥這麼多年了,今後每月終於有俸祿了。
而投降過來的各位總兵,也都不在乎那所謂的軍餉,他們在乎的是跟著林銳建功立業,然後開國封爵。
普通的華軍無論是老兵還是少年新兵,由於每日的思想教育,加上又都習慣了,對於沒有軍餉也都能接受。
畢竟只要能吃飽飯,大家都是奔著將來去的,都希望今後能混個一官半職,娶妻生子去地方上擔任守備軍官,最不濟也能賞賜一些土地。
唯有那些邊軍老卒和家丁親衛,聽說沒有軍餉後,頓時就有些不樂意了。
畢竟邊軍老卒以前雖然都沒領到過滿餉,但每個月終歸還是會發一點的,而那些家丁親衛就更不用說了,每個月起碼都有四五兩銀子,大多數人都是靠著這些銀子來養家餬口的。
雖然有許多家人都不在大同宣府,但他們效忠的那些將領,每月依然會讓老家的管事給家丁的親眷發放軍餉。
如今歸順華國後,大王將他們和那些效忠的將領拆開,那些將領肯定不會在給他們的親眷發放軍餉了。
對此林銳也是明確表示,想要留下來的就必須接受華軍的規矩,不願意接受的可以發放一些乾糧和銀子自行離去。
最後雖然有不少人都選擇了離開,但留下來的卻更多,畢竟留在華軍中確實前途無量,尤其是野戰軍中。
整編完野戰軍後,林銳就開始著手整編守備軍,按照林銳的設想,今後守備軍最高編制為鎮,一鎮大約2~3萬人規模,負責駐守一個省。
但華國目前地盤加起來估計也就一個省左右,一個郡也就相當於一個府,所以林銳打算暫時就編一些守備營,每營一到三千人。
比如草原各郡,只需要在郡城駐紮一千人即可。
而大同三郡,除了大同,宣府,朔州三城,每城起碼要駐紮一千人外,其餘各州城縣城也得駐紮一到三百人不等。
至於再小的城堡,就沒必要派守備軍駐守了,有預備役就足夠了。
最後林銳直接編了八個守備營,共計兩萬五千人,主要裝備刀盾和長槍,由歸順過來的八位遊擊將軍擔任營統領。
分別駐守在歸化,雲中,河內,東勝,集寧,大同,朔州,宣化八個郡,至於五原郡,由於情況特殊,則無需守備軍駐紮。
各守備營今後的主要任務是防守郡城,州城和縣城,以及協助地方維持治安。
而剩餘的十多萬守備軍,大同本地的青壯,補償一筆銀子糧食後直接退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