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清醒的認知(2 / 5)

儒雅,採求闕文,補綴遺漏。

他下旨天下,廣為收集。先是四方學士,多懷挾圖籍,遁逃林籔。

自此而後,鴻生矩儒,莫不抱負典策圖籍,芸匯京師。

數十年間,朝廷各藏書閣,舊典新籍,疊積盈宇,汗牛充棟。

如“石室”、“蘭臺”、“仁壽閣”、“東觀”等多處,

藏書的規模和數量超過了西漢。遷還洛陽時,其經牒秘書,

載乘2000餘輛。奠定了東漢國家藏書的基礎。

劉秀以圖讖興,其在用人、廟祀、封禪諸事中以讖決之。

但劉秀對讖緯的作用有著清醒的認知,用讖頗為理性,

終圍繞社會現實政治的需要,有選擇、有條件地利用,

其用讖的範圍也往往不涉及關乎國計民生的政治實務。

光武用讖的政治目的是為了透過統一圖讖,

官定出一套服務於劉氏皇權的神學理論,

並嚴格限制圖讖的“新作”、“新解”。

劉秀祭祀天地活動,既依憑“元始中故事”,又有自己的創設。

郊祀制度的構建方面,重在洛陽南郊壇形制。

說明東漢的郊祀制度既是漢代陰陽五行觀念盛行的產物,

又是向傳統禮經迴歸的結果。

東漢建立伊始,匈奴、羌、鮮卑、烏桓、

蠻(夷)等少數族就對政權構成了嚴重的威脅與破壞。

劉秀在“柔道”思想的指導下,針對不同的少數族,因時因地制宜,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後面更精彩!

一改漢武帝以來對少數民族的征服和王莽的大民族主義,

從休養生息的總方針出發,對周邊少數民族採取的是友好、

友善、自治、互助的的政策,屬於以德治邊。

這些政策成功地緩和了民族矛盾,避免了大規模的戰爭。

通都大邑商業繁榮,商人的足跡遠至西域和國外。

光武帝時期,在東漢實力佔據優勢地位的形勢下,

東漢與南匈奴達成協議,明確了雙方的權利和義務,

構築起漢匈關係的一個新模式。東漢建立之初,歷經戰亂,

人口大量減少,光武帝忙於統一大業,無暇顧及匈奴。

反觀匈奴,在單于輿的領導下,趁著兩漢之際的亂局,

恢復了對西域和鄰近少數民族如烏桓的統治,趨向興盛。

形勢的不同使得雙方在交往過程中採取不同的姿態。

單于輿把自己比作冒頓,驕傲自大,蠻橫無理,而光武帝只能忍讓,

“待之如初”,願意與匈奴恢復和親關係。

此後,雙方的發展走向不同的道路。東漢方面,

建武十二年(36年)滅蜀之後,天下統一,政治趨向穩定;

匈奴方面,貴族之間為爭奪單于之位發生內亂:

先是本應嗣位的右谷蠡王伊屠知牙師被單于輿殺害,

然後是右薁鞬日逐王比因受猜忌而被監視,萌生歸附東漢之意。

建武二十二年(46年),連續的自然災害如干旱、蝗災和瘟疫襲擊了匈奴,

嚴重損耗了其人力和畜力。面對內爭和天災,單于輿和比分別向東漢示好,

但提出的要求大相徑庭:輿是“遣使詣漁陽求和親”,

比是遣使“詣西河太守求內附”。和親意味著匈奴與東漢具有對等地位,

內附則表明匈奴放棄政治獨立性。即使如此,光武帝沒有立即答應比的請求,

直到建武二十四年(48年)比再次請求通好時,五官中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zhongzhuxsw.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