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畢業就入伍了,其實沒上過高中。”
梁顯:“……”
他想問那你怎麼進的特別班,我們還要高考的。但是一想起譚硯曾經有過“空洞”經歷,也就釋然了,換做他是領導,也會希望譚硯來到特別班與未來的隊員先打好關係。
不對,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
“法律規定十八歲參軍,你初中畢業就十八週歲了嗎?”這年紀有點問題啊……
譚硯服役那個年代很亂,年齡都不是什麼問題,初中畢業學歷已經不錯了。
於是他把頭垂得更低,含糊道:“這不是遇到‘空洞’了嗎。”
遇到空洞→容貌不變→年齡很大→他出生那個年月管理比較松,和現在不一樣→所以沒滿十八歲就參軍了,邏輯上沒問題。
但是這個邏輯到了梁顯這裡就變成了:遇到空洞→恐慌→成績下降→完成義務教育後沒考上高中→輟學→滿十八歲後參軍。現在參軍需要高中學歷,不過社會上還是有很多職業高中私人高中能夠弄到畢業證的,學歷上倒不是什麼大問題。
思維過程雖然有差別,但結論還是一樣的。
梁顯的心一下子軟了,他是見識過異世界的,一想到現在無比強大的譚硯,曾經還只是個初中的孩子就不小心捲入“空洞”,一個人默默承受著,只是想象就有點心疼。
回到學校後,梁顯認真捋順了一下自己對譚硯的好感,發現這種感情來得太突然也太不正常。他是個對陌生人很有防備心的人,最初對譚硯的感情也是讚賞+審視,更多的是好奇他的身份、背景與實力。
如果順利軍訓下去,他大概能與譚硯成為好朋友,畢竟這人的性格很讓人佩服,比邱齊正還有老幹部的正氣感。
可偏偏他們進入了異世,在絕境中,他見識到譚硯的實力,不知不覺對他產生了依賴感。
心理學上有個實驗,讓一男一女在兩個懸崖中唯一的吊橋上對視,危機感讓他們產生了心動的錯覺,這就是著名的“吊橋效應”。
相識短短几天就愛上一個人,理智的梁顯覺得這根本不可能。他認為自己的動心與這種感情有些類似,無論是英雄救美還是“吊橋效應”都很容易產生髮生了愛情的錯覺,他並不介意自己喜歡上同性,他只是不希望自己被錯覺左右。
換成一般人,可能會想要遠離對方,冷靜一下,接觸少了,這突如其來的感情就自然消失不見。可梁顯與譚硯以後在“空洞”中勢必要經常相處,避是避不開的。而且梁顯也不是逃避的性格,他認為應該在日常生活中多與譚硯接觸,瞭解他的全部,優點與缺點。
激情總是讓人著迷,愛人身上閃亮的優點讓人覺得他在發著光,只有平凡的生活才能讓感情重新歸於平淡。
他是在異世界被仿若天神的譚硯帥到產生了愛情的錯覺,那麼只要在平凡生活中找到譚硯的缺點,這種錯覺便不攻自破了。
現在他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