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容丹硯聽李宗揚說到這裡,恨恨說道:“自古以來,監軍就沒有好人。我聽人說過,楊令公被困兩狼山,固然是因為潘仁美故意陷害所至,可是那個姓王的監軍也不是好人,故意逼迫楊令公迎戰遼軍,否則楊令公也不會冒險前去迎敵!”
李宗揚此時已經看出慕容丹硯是一個繡花枕頭,見識淺薄,又蠻橫不講道理,不想與她糾纏。是以慕容丹硯說完之後,李宗揚只當沒聽見,自顧自地接著說道:“李隆基對高力士一向信之不疑,聽了高力士的主意,下詔任命邊令誠為監軍,即日趕往洛陽坐鎮。邊令城接旨之後心中大喜,帶了幾十名心腹太監急匆匆地離開長安,直奔洛陽而去。他之所以如此著急,倒不是想著儘早與叛軍死戰,而是擔心封常清和高仙芝打跑了叛軍之後,將洛陽城的金銀財寶據為已有。如此一來,自己撈不到銀子,豈不是白跑了一趟?
“只是邊令誠剛剛到了潼關,封常清和高仙芝的敗兵已然退到了潼關城下。邊令誠素知高仙芝之能,此時親眼看到高仙芝敗得如此悽慘,這才知道安祿山的叛軍不好對付,心生懼意。待到高仙芝和封常清入城之後,整頓敗兵,堅守城池,挫敗了尾隨而至的叛軍前鋒,邊令誠又變得蠢蠢欲動,以為叛軍不堪一擊,催促高仙芝和封常清帶兵出城,將洛陽城奪回來。高仙芝和封常清是沙場宿將,知道手下的兵馬原本就不堪一戰,又新遭敗績,只是靠著潼關這座堅城,才勉強擊敗叛軍前鋒。若是妄自出城攻敵,別說奪回洛陽城,只怕出城不過數里,便會被叛軍打得全軍覆沒。是以任由邊令誠如何催促,高仙芝和封常清都不肯帶兵出城與叛軍野戰。
“邊令誠心中哪裡有什麼家國之念,一心只想著發財,潼關沒有什麼油水可撈,高仙芝和封常清又不肯率兵出城奪回洛陽,他心中著惱,竟然寫了一封奏摺,派心腹太監趕回長安,只說高仙芝和封常清起了異心,不肯帶兵攻打叛軍,而是躲在潼關城中,等到叛軍大舉來攻之時,便要投降安祿山,做叛軍的急先鋒殺回長安。
“李隆基派高仙芝和封常清出長安迎敵,雖然二將沒有將叛軍擊敗,不過他們固守潼關,使得叛軍不能進入關內,無法攻擊長安,李隆基總算鬆了一口氣。他以為高仙芝和封常清能征善戰,必定能夠打敗叛軍,懸著的一顆心又放回到了肚子中,不再忙著調集邊軍和糧草支援潼關,又與楊貴妃姐妹在後宮淫樂。而且李隆基一心想要儘快將叛軍消滅,屢次催促高仙芝和封常清出兵奪回洛陽。高仙芝和封常清以為手下兵將不堪一戰,須得在潼關城中操練幾個月,方能勉強一戰,是以兩人都給李隆基寫了摺子,聲稱不可倉促出城與叛軍野戰,否則非得大敗不可。
“李隆基接到高仙芝和封常清的摺子之後,心中將信將疑,對高仙芝和封常清起了忌憚之心。恰在此時,他接到了邊令誠送來的密摺,心中大怒,以高仙芝和封常清不遵皇命,大逆不道之罪,要將二將在軍前斬首示眾。傳旨太監到了潼關之後,將聖旨交給邊令誠。邊令誠大喜,立時下令將高仙芝和封常清綁得結結實實,押到軍前砍了腦袋。可憐這兩位百戰名將,最後竟然死在太監的手中。
“李隆基殺掉高仙芝和封常清之後,想要另行任用大將出徵。只是朝廷上下都是一些奸佞小人,壓根無人能夠力挽狂瀾。正當李隆基和朝廷官員驚慌失措之時,楊國忠卻是興高采烈,在朝堂之上得意洋洋,逢人便說自己有遠見,早就看出安祿山這個雜胡圖謀不軌,妄圖造反。別看安祿山兵鋒甚勁,只要自己帶兵出征,必定能夠將叛軍盡數剿滅。有幾名官員痛恨楊國忠誤國,見他如此得意忘形,心中不滿,便將這個訊息故意透露了出去。有太監無意中聽到這個訊息,便將此事稟報給了李隆基。其時李隆基正為派將之事愁得茶飯不思,聽說楊國忠有禦敵之策,心中大喜,立時召見楊國忠,詢問他有何妙計打敗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