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自己第一張幼兒時期
在幼兒時期,人更多的是呈現出一種最根本的本能的狀態,也就是一些最基本的需求,我們觀察嬰幼兒可以發現,他們大多數的行為都是圍繞著一些最基本的本能,比如他們餓了就會哭泣,以獲取食物,他當他們身上不舒服的時候,比如當他們,拉了尿或者拉了屎以後,他們身上會感到不舒服,那麼他們也會哭泣,以尋求幫助,這些都是一些最基本的行為,前面曾經說過,人剛剛生下來的時候,接近一張白紙,但是也根本不是一張白紙,因為我們的身上帶有我們的基因,我們父母的基因,而這些基因將給我們帶來一些一生以來的一些色彩,比如小有的小孩,他的性格就會比較急躁,比較活潑,另外的小孩,那麼他的性格可能就會比較安靜,比較內斂,這是一種基因帶來的東西,是與生俱來的,另外,小孩子在他們小的時候,他們也有一些喜歡玩耍的這樣一種天性,這就是一個小孩,剛剛生下來的一種特徵,然後他就開始了一個成為自己的這樣一個過程,一個不斷的形成又不斷的溶解的過程,而這個過程也有分化,也就是說,男性和女性在這成為自己的過程中,有兩條不同的路徑,這種兩條不同的路徑,主要是兩種文化上的塑造,我們對於男孩子和女孩子的培養是完全不同的,即使在她嬰幼兒的時候,我們給男孩子穿上的衣服和女孩子穿上的衣服也就完全不同,對於女孩子,我們會給她穿一些比較五彩繽紛的衣服,慢慢的會給他們留長髮扎辮子,而男孩子呢,我們會給他穿一些比較色彩比較多的是黑色或者是藍色的衣服,頭髮也會留的比較短,另外,再給他們選擇玩具的時候,也會完全不同,女孩子的話,一般會選擇一些洋娃娃或者什麼,一些熊貓或者是綿羊之類的可愛的動物,而男孩子呢,一般會選擇槍刀這些玩具,帶有一種藍性色彩的一些玩具,所以我們可以發現,我們的文化對我們的塑造,在這個時候已經開始了,就是在我們剛剛,姑姑醉地不久,文化就已經開始了,我們性別上的塑造也就使我們能夠成為男人或者成為女人,所以我們發現我們自己既是一個生理意義上的自己,也是一個文化意義上的自己,下面我們就對中華文化中的對幼兒的這種文化上的塑造進行一些探索
我們可以發現,我們在中華文化裡面對幼兒的這種塑造。首先我們,在文化之之中,對於小孩子是極度的保護的,這種保護在很大的程度上是有些過度的,很多時候並不需要那麼強烈的保護,有時候小孩子應該讓他們有度的一定程度上的去探索這個世界,不需要過度的保護,比如,在美國社會里面,小孩子摔倒的時候,父母一般不會直接把他們抱起來,而會讓他自己努力的,讓他站起來,這樣可以形成它一種抗挫折的能力,同時也可以形成一種自主的性格,使它慢慢的具有一種和世界進行對抗的能力,而在中華的文化裡面,由於對孩子的這種過度的溺害而保護,使得中華文化當中的小孩子,他們往往就具有一種過度的依賴性,而不具有一種真正的自主性,這樣造成的後果,也就是整個中華文化裡面的小孩,就比較的,柔弱,他們在剛剛進入社會的時候,往往會沒有那種強烈的和這個世界對接的能力,其實這是一個嚴重的,有嚴重後果的一個行為,對這種對自己的子女過度溺愛的行為,我是非常反對的,因為每個人都以後必將要獨立的面對生活,面對人生的風和雨,所以在此之前,必須培養他的這種能力,使他在風雨中能夠前行,而不是你代替他去阻擋這些風雨,因為你只能在這個小的時候給他阻擋風雨大了以後怎麼辦呢?他必須要有獨立獨自面對這些這一切的能力
我們從生存本體上論上來說,我們每個人的生存的這個線性的過程,使得我們每個人都必須要獨立的面對這個世界,所以我們在年幼的時候可以受到父母的保護,這使得我們能夠比較溫暖的生活,但是我們年長以後長大以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