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糧草物資的安全問題可上心了,他讓郭待封駐紮大非川保護糧草,自己帶著兵往烏海去這個決定也說明薛仁貴特別明白他倆各自的優勢,還特意根據郭待封謹慎穩重的性格讓他負責糧草後勤的安全呢。
那麼為什麼薛仁貴與郭侍封會在大非川戰役中失敗?薛仁貴一生征戰,大非川戰役是其唯一一次失敗,也因此戰失敗而被踢出了武廟。
**大非川之戰敗因考析**
自古戰事之成敗,常與諸多因素緊密相連。就大非川之戰而言,大唐佔戰神將薛仁貴雖以驍勇善戰聞名於世,然而此役卻未能盡顯其威,敗因眾多,當逐一剖析。
一、非天時地利之利
大非川之地,地勢險峻,高原反應顯著。彼時唐軍未充分考慮到高原氣候對士兵體力的影響,以致戰力大減。加之吐蕃名將的精妙佈局,利用地形之利設伏兵,使唐軍在戰鬥之初便處於不利地位。古人言:“天時不如地利”,此言誠然。
二、指揮失當之過
郭侍封之決策,乃此戰敗因中關鍵一環。其未死守營寨,反留糧草而攜補給前進,此舉實為兵家之大忌。糧草乃三軍之根本,若糧道被斷,則軍心必亂。郭侍封此舉,不僅使軍隊補給線暴露於敵軍眼前,更導致營寨空虛,難以抵擋敵軍之攻擊。此舉不僅疏忽了敵軍的伏兵,亦未能充分利用兵力進行持久戰或設伏戰術以耗敵銳氣。此為將領之重大失誤也。
三、軍事戰術之誤
戰爭不僅是體力和武器的對抗,更是智慧和謀略的角逐。在此戰中,薛仁貴和唐軍或許因過度依賴兵力優勢和薛仁貴之威名而忽視了對戰術的研究和運用。吐蕃名將之所以能以少勝多,關鍵在於其巧妙的戰術和精確的指揮。而唐軍在戰術上未能有效應對敵軍之戰術,也未能夠利用地形、天氣等有利條件以形成戰鬥上的優勢。
四、兵力配置不當
大非川之戰中,唐軍兵力雖眾,但若兵力未能得到合理配置和運用,亦難以發揮其最大戰鬥力。唐軍未能根據敵我力量對比、地形等因素合理分配兵力,以致在關鍵時刻無法形成有效的集中優勢或分散防禦。
五、士兵素質與士氣之挫
戰事中,士兵的素質和士氣對戰鬥結果至關重要。唐軍雖然裝備精良、人數眾多,但若士兵未受過嚴格訓練或缺乏鬥志,則戰鬥力必然大打折扣。高原反應使得唐軍士兵體力受損、士氣低落,加上對高原氣候的不適應以及連日作戰的疲勞,進一步削弱了唐軍的戰鬥力。
六、缺乏細緻之偵查與情報收集
在古代戰爭中,偵查與情報收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瞭解敵軍動向、地形優勢等重要情報,才能做出更為精準的決策和制定出更有效的戰略戰術。此戰中唐軍或許因疏忽而未做好詳盡的偵查工作或未能及時獲取重要情報,導致在戰鬥中處於被動地位。
綜上所述,大非川之戰唐軍失敗之因眾多,既有天時地利之不利、指揮失誤、戰術不當等軍事因素,亦有人員配置不當、士兵素質與士氣之挫以及缺乏細緻偵查與情報收集等非軍事因素。然古人云:“勝敗乃兵家常事”,此戰雖敗,卻也為後世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教訓。
當然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唐高宗李治盲目自信,周邊都被征服,大唐疆域擴大,頂峰時期達1200萬平方公里。加上吐蕃不斷侵犯,嚴重威脅大唐安全,用兵征討是必須的。
不論從政治角度,軍事戰略乃至民族未來,吐蕃地區都具有戰略意義,甚至關乎華夏民族生死存亡,這是從地形角度上來看問題,納入華夏版圖對華夏民族非常重要,一旦失去這處高原平障,華夏危矣。嚴重的將面臨亡國滅種,攻打吐蕃納入華夏版圖是非常正確的,非常必要的。
事實證明元朝將吐蕃納入華夏版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