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內宮后妃所必讀之書是明太祖命儒臣編定的《女誡》,其要義即禁止後宮干政,《趙高傳》之類的史書並不是宮中后妃所必讀或應當讀的,張後此舉自然即想以趙高來譬喻魏忠賢,來提醒熹宗,熹宗當時的反映是嘿然,不吭聲。
明熹宗朱由校突然病重,魏忠賢與客氏極力阻止朱由檢繼位,張皇后在信王朱由檢繼位一事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朱由檢登基後,張皇后為避嫌從此再不過問朝中之事,朱由檢對皇嫂更加敬重。
然而朱由檢是個毫無鬥爭經驗的人,被東林黨人忽悠,誅殺魏忠賢,致使朝中力量失衡,為大明滅亡埋下禍根。
他任用袁崇煥對付割據遼東的後金政權,力圖實現明王朝的中興。
後金不但沒有削弱還於崇禎二年冬攻入塞內,包圍北京;雖然撤離但此後五次入塞劫掠並陸續攻克山海關外的大淩河,松山,錦州等明軍據點。
明朝陝西和河南等地連年天災,引發明末農民起義,明廷剿撫失宜,導致其中的李自成,張獻忠兩部坐大。
朱由檢頻繁更換內閣輔臣,先後誅戮袁崇煥等18名封疆大吏並起用洪承疇,楊嗣昌,盧象升,孫傳庭等解決內憂外患,但終歸失敗。
李自成兵臨北京,朱由檢自縊於煤山。清軍入關後為他上廟號懷宗後取消諡號,欽天守道敏毅敦儉弘文襄武體仁致孝莊烈端皇帝后改愍皇帝,葬于思陵。南明弘光政權上廟號思宗,後改毅宗,諡號紹天繹道剛明恪儉揆文奮武敦仁懋孝烈皇帝,隆武政權改廟號為威宗。
朱由檢自謂:朕非亡國之君,將亡國歸咎於諸臣誤朕,後世亦不乏對他的同情與肯定。
然而也有觀點認為朱由檢志大才疏,存在剛愎自用,急躁多疑等性格缺陷,對明亡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朱由檢在位十七年,期間更換朝臣多達幾十位,聽信袁崇煥五年可平遼東的話,這也是袁崇煥最後落了個被凌遲處死的下場。
朱由檢最大的缺點就是生性多疑,難辯忠奸。根本沒有看清東林黨人的本質,崇禎年間東林黨人早已不是當初的為國為民的人。
東林黨人實則是江南士紳和商人利益集團的代言人,明朝自明成祖朱棣派鄭和下西洋,為朝廷獲取巨大的經濟利益,財富掌控在皇帝手中。
但是到了仁,宣二帝時被忽悠了,宣宗朱詹基最後一次讓鄭和下西洋,卻觸及江南士紳利益,此後再沒有下西洋,錯過了大航海時代,為華夏帶來巨大的危機,到滿清時期徹底落後與西方,加上清朝參與篡改華夏曆史,公然為西方偽史作偽證,奴化百姓,導致華夏百年屈辱,奴清一詞就是這麼來的。
明思宗朱由檢在面對天災,人禍時沒有應對之策,他越勤政,大明滅亡的更快,後世調侃道:朱由檢但凡不那麼勤政,大明也不會十七年就亡了。
最為可悲的是朱由檢在殺死魏忠賢之後,遼東軍餉沒了,導致兵變不斷,加上天災人禍,農民起義不斷。
十七年間每年都有天災,乾旱,蝗災,洪災,瘟疫頻繁出現,朱由檢下了不少罪己詔,使皇權蕩然無存。後世認為那時候大明朝正處在小冰河期,哪怕是秦皇漢武來了也沒有用。
看看朱由檢的一系列騷操作,頻繁更換內閣,又不辯忠奸,任由東林黨人禍亂朝綱,想當官必須入東林黨。
大明不是沒有忠臣良將,如盧向升,秦良玉,孫傳庭,孫承宗等人。科學家中有宋應星,一本《天宮開物》促進了科技發展,西方國家正是竊取了此書和《永樂大典》才崛起,發展工業,商業之後才用二百多年超越華夏,而華夏因滿清入關而落後的。
科學家還有一人就是徐光啟,曾與西方傳教士共同研究編輯書籍,卻不知正是西方傳教士藉機竊取華夏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