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傳庭詞等一樣,居間籌劃督軍作戰,不必親冒矢石,衝鋒陷陣。
但盧象升是個異數,文官出身的他卻總是身先士卒,衝鋒在前,竟比武將還武將,是個不要命的主,他因此被稱為“盧閻王”。
明末有幾支著名的軍隊比如秦軍,天雄軍,白桿兵。都以戰鬥力強悍著稱,天雄軍就是盧象升手下的軍隊,天雄軍在與農民軍的戰鬥中表現亮眼,多次擊敗闖王高迎祥。
天雄軍也有缺點,一旦戰場上有人退縮會帶動一大片人,繼而引發整支軍隊的崩潰,盧象升親自統領天雄軍,他的威望足以服眾。所以天雄軍的戰鬥力能夠保證,不過缺點也在這裡。
天雄軍過於依賴盧象升個人的統帥力,一旦盧象升倒下,天雄軍就再也無法成軍。所以盧象升戰死後,天雄軍就此銷聲匿跡。
《明史》記載:盧象升戰死後,“三郡之民聞之哭失聲。”盧象升在民間的口碑確實很好。
那麼明末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追根溯源是明英宗土木堡之變後文武失衡,文官集團掌握了一切,到了萬曆時期出現類似宋朝重文輕武現象,武將地位一落千丈,武將不如狗。
這從戚繼光寫給首輔張居正的書信或奏摺中所用的言詞中不用下官卻用賤官就可以看出來。
而戚繼光死後,明朝武將中一些人看破一切,要想有地位就要有實權,養寇自重,剿而不滅,發展到擁兵自重,坐視大明滅亡,甚至如大漢奸吳三桂那樣叛國投敵,放棄山海關引清兵入關。
洪承疇防衛遼東時,由於崇禎生心多疑,又亂下旨,洪承疇兵敗被俘,最後清孝莊皇后勸降,成了繼吳三桂之後又一個叛國賊,漢奸!甚至後世還有人為其祖宗建廟,建紀念館公然為其洗白,他們在宣傳什麼不言而語,為了亡國滅種不惜顛倒黑白,公然鼓吹是洪承疇救了漢人,歷史上洪承疇對自己的同胞又幹了什麼?大漢奸吳三桂屠殺自己的同胞比韃子還兇殘。吳三桂也是千古罪人,永遠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而遺臭萬年。
大明歷史上還有一些名臣名將如曹變蛟,毛文龍,袁宗煥等人,這裡要講一下袁宗煥,在後世網友中比較多的觀點是袁宗煥是個大忽悠,什麼五年平遼,平遼幾策又錯誤的殺死皮島守將毛文龍,導致清朝再無後顧之憂,尚可喜,耿精忠之流帶著遼東水師投靠滿清,也就是清康熙口中稱自己有平定三藩之功,這三藩正是投降清朝的吳三桂,尚可喜,耿精忠這三個藩王。而袁宗煥被凌遲處死,是否功過成了明代最有爭議的人。
縱觀明朝末年,從天啟至崇禎兩朝共有五十多位名臣名將,他們在歷史評價中褒貶不一,有的人青史留名,萬古留芳,有的人臭名昭著,為此後世也有認為大明王朝應該比其它王朝有更多的機會沿續江山,可惜從明太祖制定的祖制尤其是養宗氏政策開始就為大明滅亡埋下禍根。明朝滅亡最大的蛀蟲就是皇親宗室,其次明朝是歷代官員俸祿最低的,也是明初官員貪汙的重要原因,到了中後期變本加厲,崇禎時期國庫沒錢,官員富得流油,崇禎拿不出糧餉,也是明朝滅亡主要原因,經濟崩潰亡國是必然的。
明朝最後兩位名臣是孫承宗和孫傳庭,這兩位一位是民族英雄,一位明朝最後一位名臣。
孫承宗字稚繩,號愷陽,保定高陽人。中國明末大臣,民族英雄。萬曆三十二年孫承宗考中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又升中允,歷任諭德,洗馬。
明熹宗天啟元年以左庶子充日講官,進少詹事。天啟二年,拜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自請督師山海關外。汰逃將,肅軍紀,在關外四年前後收復大城,九堡四十五,練兵十一萬,拓地四百里,開屯田五千頃,歲入十五萬。
天啟五年因柳河之役失敗受魏忠賢黨排擠而求歸,崇禎二年在己巳之變中復職。於通州,山海關抵禦後金。